第771章:钱我不想付,货我又想要

晋阳宫位于太原城以北,权臣高欢在东魏孝静帝武定三年之时,将大丞相府建在晋阳;建城的同时又修晋阳宫作为避暑山庄。北齐立国后,将太原做为北齐陪都,而晋阳宫也成了北齐王朝重要行宫;此后出于政治、军事、文化传统、经济交通的战略需要,又对太原城城墙和皇宫进行了多次扩建和改建。迪

开皇九年,大隋王朝和突厥汗国处于相持的阶段,当时的杨坚眼见突厥汗国异常强大,担心太原失守之后,中原地区失去最为重要屏障,于是令时为晋王、并州大总管的杨广扩建晋阳宫,并在晋阳宫外筑周七里、高四丈的宫墙,使之成为一道重要的防御线,以防御北方之敌;初名宫城,杨坚更名为新城,以区别于原先的大明城。

到了开皇十六年,大隋王朝国力鼎盛、兵强马壮,再面对突厥汗国之时,已经处于强势的进攻地位。杨坚出于进攻突厥汗国的后勤需要,便让人在晋阳宫以西建筑晋阳仓城,此城周长八里、墙高四丈,其东城墙与新城西城墙连城一片,储存了大量许多武器铠甲。而发生在开皇十九年的决定性的战役,大隋的主力大军便是从并州北上这一支,所有军需物资就是由晋阳仓城所提供。

今年由于北方普遍出现大旱灾,哪怕各地官仓开仓售粮,粮食也是供不应求,粮价更是居高不下,杨广命令并州刺史独孤楷扩建晋阳仓。一旦修建完毕,晋阳仓就是北方最大的粮仓,能够储存更多粮食。如此一来,既能备战粮荒,也可以在战争突然暴发之时,军队拥有足够的军需物资。

与仓城区域相比,晋阳宫本身并不大,占地只有数百亩,随着大量伴驾北巡的官员的涌来,办公区就不够用了,杨广为了让大家有官署办公,将宫城前半部也划了出去,而他公办的御书房也只有小小一间。

就在杨广和杨秀交谈之时,一名内侍将高颎和张衡引了进来,两人向杨广躬身长施一礼:老臣参见圣人。

杨广有些意外的意外了看了两人一眼,说道:高公、张公免礼,请入座!

谢圣人。高颎和张衡行了礼,又向杨秀拱了拱手,这才入座。迪

他们见到杨广和杨秀的脸色都有些难看,心知杨秀已将议事堂会议上发生的事告诉杨广了。高颎沉吟片刻,叹息一声道:一项利国利民的建议,却引来中枢官员群相辞职,不仅让人措手不及,同也更令人叹息。

此时的杨广已经气过了、怒过了,显得比较平静,听了高颎这话,他淡淡的说道:蜀王已经向我说了,不过我认为这不仅仅只是一件事,而是两件、甚至是三四件。

确实是三件事!而且每个人的出发点都不一样。高颎坦然的说道:一是对卫王擅杀官员而愤怒;二是卫王的作为虽然收获好名声,却也反衬出中枢的无能、不作为,所以大家对于卫王的越庖代俎很不高兴;三是他们担心圣人因为幽州大案的缘故,彻查天下所有义仓,如果朝廷查,肯定也是从幽州以南的冀州开始,毕竟卫王在幽州的作为,此时怕是早已传遍冀州了,然既得利益者,生恐自己的子弟被朝廷拿下,故而以辞职方式来抗议。

看了杨广一眼,高颎接着说道:一是维护律法尊严,维护规矩,此为公,让人敬佩。后两者却是私人之欲,令人齿冷。

高公所言极是!杨广点了点头,他对李子权用辞职来要挟自己想法虽然极为不满,但是也知道还须借山东士族之力抗衡越来越不安分的关陇贵族,所以他不能为了出一时之气而罢了李子权。

他沉吟一会儿,说道:冀州名门失去中枢的决定大权,本来就朝廷不太满意,杨谅叛乱被平定后,他们又是最大的受损者,其不满之心更胜以往。此时,天下局势异常微妙,我认为朝廷还不能对冀州进行大规

模清洗,但如果听之任之、如果没有顺应民意去彻查义仓,又会失去民心。不知高公、张公有没有既不用伤筋动骨,又能梳理冀州官场之策!

闻言,高颎和张衡有些汗颜。迪

杨广现在是什么心态?

简而言之,杨广的意思就是钱我不想付,货我又想要,你们告诉我该怎么办呢?

不过高颎毕竟是久经沙场的开国元勋之一,他所遇到两难选择多不胜数,杨广这个问题还难不了他,他仅仅只是思忖片刻,便有了主意。

他向杨广拱手一礼,说道:圣人,其实此事也不难,圣人不妨分两步来走。

哦?杨广顿时精神一振,忙问道:高公说说看,是哪两步?

第一步是圣人下道命令,说是朝廷将在一个月内彻查天下义仓;有了这道命令,既能给百姓一个交待,又能给各地官员一个缓冲的时间。高颎说完第一步,又详加解释道:此举这看似是向贪官污吏妥协,实则并不然,因为幽州义仓的问题在天下各地都普遍存在,朝廷的命令一旦下达,那些盗取粮食的官员必然都想尽一切办法买来粮食、填补亏空;人皆如此,市面上哪有这么多粮食填补?他们没办法,只能纷纷抬高价钱,拼命从民间抢购,最终,朝廷的粮食回来了,百姓也赚了钱,而在限期之内补不上的,朝廷大可将之拿下。

此外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各个派系、各个世家门阀都有亲疏之别;他们率先填补的义仓,一定是嫡系子弟、重要人物所掌控的义仓,此后才是旁系、亲戚、外围势力。如此一来,就能从内部分化他们的关系。迪

若是朝廷能够利用那些被抛弃的官员,并制造一些舆情,天下人就能看清各个派系、各个世家门阀的真面目,也许不能取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也能消减加入其中的人数。

果真是高明之极,那么第二步呢?又怎么走?高颎话音刚落,杨广便忍不住拍案称赞。

高颎此法直指人心,他要是依法而为、定了期限,那些倒卖义仓粮食的官员定然人心惶惶,定然当派系首脑当成救命稻草,可派系首脑有轻重缓急之分,一旦他们先顾自己的亲信,那么其他人肯定失望、绝望之极,就算最后自己设想补齐了,但也对派系首脑心生芥蒂,再也不像之前那般相信、忠诚了。再加运作的话,就能分化他们的关系。

高颎说道:圣人,先帝在世之时,吸取了前朝官员与家族狼狈为女干、为祸乡里的教训,定下了官员规避本郡制和轮换制。然而因为种种历史原因、现实原因,导致此法在很多地方无法执行。尤其是冀州,至今还有很多官员在本郡为官,而且一任就是十多年时间,这就能让他们与家族、与当地豪门勾结一起,形成利益一体的同盟!山东士族之所以能够控制冀州官场、冀州官场之所以固若金汤、李相之所以不怕圣辞退,也是这个原因。

说完因由,高颎这才讲起了自己的第二步战略:粮食又多又重,各地官员在采购粮食填补亏空之时,即便他们隐瞒得再严实,也被人知道,巡查御史见粮食齐了,或许无法治他们的罪,但是朝廷却能根据他们购粮的举动,将他们警告一番,并调离他乡,然后以防止类似案件为由,正式将替避本郡制和轮换制推向冀州。百姓担心类似案件发生,一定拥护朝廷的政策。

而冀州境内的山东士族即便再反对,也无济于事,因为一来有错有先,怕朝廷待查到底;二来得不到百姓拥护,所以他们也只能默然以对。

此后,圣人再把忠诚于朝廷、忠诚于圣人官员安排进去,就能稀释山东士族的影响力,也能打破他们对冀州地方官场的控制。迪

说到这里,高颎又建议道:当然了,其他州也要如此。这样全面推

广,既能打破规避制和轮换制难以推行的壁垒,也不显得朝廷刻意在针对某个派系、某个势力。

高颎连在一起的两步战略,给了杨广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他知道各大政治派系、各大世家门阀之所以强大,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们以传统势力范围为中心,逐步吸纳四周的官员为己用,当这些人进入中枢、或者调去他方,其势力就会更加强大、能够带动更多人。

杨坚创立规避制和轮换制的原因,就是想打破为个规则。只要成功把世家子弟调去远方,就能利用通信不便的限制,削弱各大世家对于当地的控制;紧接而来的轮换制,既能剪除各大世家门阀的外围势力,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他们收买来历不明、立场不明的新官。

与此同时,再辅以明经科、秀才科,以及普及天下的教育,就能在源头上,打破世家门阀官员对官员、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如此坚持十多二十年,世家门阀就会慢慢走下坡路。

只不过杨坚的想法虽然好,可是开皇年间,他一切都以打败突厥汗国为重,而仁寿年间又以平稳过度为重,所以他不得不向现实妥协,这也是高颎之前所说的种种历史原因、现实原因,

和杨坚相比,杨广现在既没有强大的外敌,而且还很年轻,再加上他对天下的掌控力极强,完全可以借着杨集创造出来的大势将规避制和轮换制执行下去。

此法极好,就这么办!杨广心中已经有了决定,想着自己是皇帝,不宜亲自下场,于是说道:此事就由高公、张公负责,蜀王从旁协助。迪

臣遵命!三人起身应命。

杨秀与杨广利益一体,荣辱与共;高颎自绝天下世家门阀,已成杨广的人了;而张衡在发迹之前,就是杨广的心腹亲信了。所以三人都没有丝毫退路可言,只能与杨广共进退。

议定这件大事,杨广又想到了违法违规、倍受攻讦的杨集。

他沉吟半晌,心中立刻有了主意,抬眸向张衡说道:张公,在此事之前,你先要做两件事。

张衡闻言,立刻抱拳一礼,神情肃然的说道:请圣人示下!

卫王现在是河北行台尚书令、辽东道行军大总管,虽然有先斩后奏之权,可他所杀的幽州官员实在是太多了,在法理上,怎么说都说不过去。杨广很是严肃的说道: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动御史三台的御史言官,给我拼命弹劾他。

啊?张衡一下子愣住了,在杀官这件事上,杨集虽然杀红了眼,可他这一杀,既是解决了后患、安定了民心,而幽州百姓对朝廷和皇族的信任感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更上一层楼。此外,他还包括高建武在内的高句丽细作一网打尽、一祸端走。迪

从内部纷争上说,杨集消灭了杨广视为心腹之忧的元家渔阳系、元家幽州势力,令元家和元派进入了非常危险的困境。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杨集都是有大功而无过。

然而杨广没有奖赏也就罢了,反而还要让自己发动御史三台弹劾杨集。

这怎么可能?

张公,依法而为即可。高颎却是明白了杨广的良苦用心,同时也对杨广的远见深感佩服。

这是因为杨集不管对错与否、用意何在,他那违法违规行为都是不可抹除的。如果作为皇帝的杨广不闻不问,置律法何在?日后又如何治国?

更何况在接下来的彻查义仓、推行规避制和轮换制等等大动作之中,朝廷必将拿下很多不法官员、必将造成天下一片哗然;很多势力很多世家门阀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维护派系官员,必然拿杨集来说事。

如果杨集没有被罚过,那么杨广无法向天下人交待、无法秉公执法,他为了重新塑造一个公正的形象

,只能将处于风口浪尖杨集从重处罚,但是这时候不管罚得有多重,都没有说服力,都给人一种掩耳盗铃、欲盖弥彰之感。但是杨广要在此之前、在第一时间就惩罚了杨集,别人日后无论怎么说,都没用。迪

之所以让张衡发动御史三台一起弹劾,就是营造出一种声势,让天下人都知道他杨广是个铁面无私的皇帝、让天下人都知道御史台的确是个不畏强权的机构。

最张,皇帝和御史台的权威立了起来,而杨集也只是受到轻飘飘的责罚,而那些受损严重的政治势力和世家门阀也无错可抓。

可谓是一举多得。

臣照办!明天就弹劾卫王。请圣人吩咐下一件。张衡才智虽然不如高颎高,但也不是简单的人物,一经高颎这么微微提醒,立刻明白了杨广的深意。

第二件,与高句丽有关。杨广停顿了一下,说道:高建武乃是高元的弟弟,现在被关押在涿郡大牢之中,此外还有两千多户人家是高句丽慢慢向我大隋渗透的细作。

考虑此案重大,涉及人员众多,我决定让御史台、大理寺、刑部联合会审,然后将一切的一切真相,都公示天下,也让天下人知晓高句丽的野心、卖国贼的真面目。

一时间,便是高颎也是大吃一惊,暗道一声元家完了!迪

。。。。。。。

翌日早朝,张衡发动御史三台御史官员,对杨集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弹劾:弹劾杨集滥用权力、擅自杀官、诛人满门;此外还弹劾杨集动用军队缉捕幽州七郡诸县官员,大有以军事干政之嫌……若不严惩,国将不国。

御史台这场声势浩大的弹劾,震惊太原上下,无数人为张衡不畏强权的行为叫好的同时,也为他捏了一把冷汗。

杨集不但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第一人,而且他的做法在情理上也没错,此外还是东路军的主帅,皇帝无论是从哪个方面考虑,都不可能惩罚杨集,搞不好还因为战争的原因,以惩罚张衡方式来安抚。可是结果却出人意料——

杨秀和萧玚等人虽然在朝堂之上为杨集奋力争辩,到最后,便是杨广也亲自下场了,但张衡就是不听,就是一力坚持自己的主张。而不明底细的薛道衡更是引经据典、振振有辞。

高颎也劝杨广也大局为重、以律法为重。

无奈,杨广只好含着泪,忍痛免去杨集检校兵部尚书侍郎、检校左翊卫上将军之职,其武散官从从二品镇军大将军降为正三品的冠军大将军升、文散官从从二品右光禄大夫降为正三品金紫光禄大夫。此外,罚俸五年。迪

这个惩罚不谓不重。

张衡和薛道衡、高颎等等诤臣这才心满意足的罢休了。

然而这份重罚对于杨集的实权来说,有影响吗?半点都没有!

顶多就是少了一些俸禄。不过杨集穷得只剩下钱了,又怎么可能在意这些?

尽管如此,可是担心杨集有所误会的杨广还是专门写了一封密信,说明了自己重罚他的用意,然后让杨集派遣过来的信使带回去给杨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