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眼里的完美大臣陈廷敬

大清康熙一朝,由于康熙帝的励精图治,使大清王朝开始步入辉煌盛世。皇帝的圣明,使得政治环境相对宽松透明,如“春夜喜雨”般滋生了一批像明珠、索额图、徐乾学、陈廷敬这样的政治明星。然而,纵观这些名臣,大都不能善终。明珠被削权罢相,索额图身死囹圄,徐乾学去官之后郁郁早逝……

只有陈廷敬是个例外。康熙在位61年,陈廷敬从政53年间,历经28次升迁,一直做到文源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清朝不设宰相,大学士就相当于宰相了。陈廷敬辅佐康熙长达半个多世纪,成为康熙朝的一代重臣。难得的是,在风云变幻的康熙政坛,陈廷敬善始善终,死后犹获殊荣,被康熙帝赞扬为:宽大老成,几近完人!

关于陈廷敬,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但他主持编撰的《康熙字典》几乎人尽皆知。陈廷敬一生四平八稳,历精图治,成就了康熙给他的八字评语“宽大老成,几近完人”。在错综复杂的官场,陈廷敬凭什么达到了如此高的境界?又靠什么屡任要职,而不失皇帝信任,成为一棵政坛常青树呢?daqu.org 西瓜小说网

纵观陈廷敬的仕途生涯,你会发现陈廷敬一生没有太大的波折,他既没有李光地因“贪位忘亲”而被言官弹劾的情况,也没有徐元文、徐乾学兄弟那种时而“势倾满 汉”、时而“解职投闲”的戏剧性人生。陈廷敬是一步一步,谨小慎微,通过脚踏实地效忠朝廷,以及和康熙数十年的长期相处中逐渐获得信任,稳扎稳打地登上了 权力的高峰。这种处世哲学、为官之道,正像是龟兔赛跑的制胜逻辑,虽然慢,但稳,而且能够笑到最后。

<strong> 一、不怕慢就怕站,稳固才是硬道理</strong>

陈廷敬出生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皇城村,现在他的故居“皇城相府”,已成为山西著名的旅游景点。陈氏家族作为晋商文化的早期代表,早在明末清初时,生意就南跨东南亚,北达俄罗斯,财源广进,富甲一方。

陈家富而求学,陈氏家族在明清两代,科甲鼎盛,人才辈出, 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其中最显赫的,当然就属陈廷敬了。

陈廷敬,原名“敬”,自幼聪慧过人,“读书过目辄不忘”。顺治十五年参加殿试时,因与另一位考生同名,顺治皇帝特别在他名字中加“廷”字以示分别。殿试 后,陈廷敬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是明清两代的人材储备库,朝廷选任官员,一般都从这里挑选,所以庶吉士也被视为“储相”。

庶吉士的工作颇为“清贵”,平常的职责,主要是给皇帝讲解经史子籍,并帮皇帝起草诏书,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所 以从三十四岁起,陈廷敬就当起了康熙的老师,为这位年轻的皇帝讲讲课,切磋切磋学问,交流一下思想。陈廷敬正是通过这一特殊职位,在和皇帝的朝夕相处中, 逐渐展露才华,获得赏识。有一次,被康熙皇帝赞赏道:“每日进讲,启迪朕心,甚有裨益。”并特赐予他表里绸缎各二匹,以示奖励。

然而,朝廷复杂,陈廷敬虽然深得康熙的宠幸,却毕竟是初来乍到,且官职不大,最要命的他还是一个汉臣。大清朝廷,虽然创制了著名的“满汉全席”,却从未出 现过真正的满汉大臣之间的和谐共处,很多事情,满臣可以做,汉臣却不能做。初涉仕途的陈廷敬,深知其中的厉害,所以处处小心,事事谨慎。

此时的康熙朝廷,看似平静,却暗涌波涛。随着索额图和明珠的权倾朝野,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索”党和“明”党,两个同样为满臣的康熙重臣,表面上一团和气, 却各怀野心,巴不得打倒对方,独掌朝纲。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他们拼命拉拢人才,对皇上颇为器重的陈廷敬,当然都要极力拉拢。

面对“索”党和“明”党的亲近拉拢,陈廷敬表现得相当理智和聪明。根据自己的判断和岳父李振邺的指点,他知道两党相争,必然是两败俱伤,自己唯有清清白 白,两不相帮,一心为皇上着想才是正道。所以,陈廷敬采取了中立的态度,牢牢记住李振邺告诉他的“等”字,摈弃浮躁,韬光养晦,允许自己像乌龟一样慢慢前 行。

事实证明,陈廷敬的判断是正确的,对于一个根基不稳的年轻人而言,远离是非之地,稳固才是硬道理。

二、<strong>路线正确,站在皇帝立场上考虑问题</strong>

陈廷敬站稳脚跟后,果然不负康熙重望,在处理政务和上谏时,权衡利弊,考虑周全,处处为皇帝的江山社稷着想的同时,也想着天下黎民百姓。

康熙二十三年元月,陈廷敬被调任为吏部右侍郎,管理户部钱法。上任后,经过认真考察,陈廷敬发现铜钱铸造中存在严重问题。原来,古代铜钱因为使用的需要,经常要重新铸造,以至于铜钱时轻时重,没有统一的标准。过去,一两白银可以兑一千枚铜钱,到陈廷敬上任时只能兑换九百枚了。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陈廷敬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是由于商人把铜钱熔化成铜,从中渔利造成的恶果。那么,商人为什么要把铜钱熔化成铜呢?原来,一两银子可以买 七斤铜,但如果把一两银子兑换成铜钱,可以得到一千枚铜钱,把这一千枚铜钱熔化,就可以得到八斤十二两铜。也就是说,从铜钱的熔化中,商人可以获利一斤十 二两的铜价。

按说,销毁钱币,其罪至重,这是人人都知道的。长期不能禁止的原因,完全是受利益的驱使,导致一些不法商人以此盈利,使得市场上铜钱日趋减少。

找到了问题所在,陈廷敬于是在八月份上疏说:“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再增加钱币的重量,而应改重为轻。只有这样,私铸之风才会不禁自绝。”不仅如此,陈廷敬还见解独特地提出:“让百姓也来开采铜矿,以增加铜的产量。随着铜的增加,铜钱价值自然就会日趋稳定。”

陈廷敬的上疏送至朝廷后,得到了康熙的认可和重视,很快这些建议就被采纳,并付诸实施了。

因为业绩显著,同年九月,陈廷敬被升任为左都御史。当时清廷腐化之风严重,有钱人家竞相铺张,节俭之人反遭讥笑。奢侈之风的盛行,让贪污求利、触犯法律的事情随之增加,陈廷敬对此深为痛恨,在反贪倡廉、肃清吏治方面提出了重要的观点和措施。

康熙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四日,陈廷敬上《劝廉祛弊请敕详议定制疏》,指出:“贪廉者,治理之大关;奢俭者,贪廉之根柢。欲教以廉,当先使俭。”意思是说,奢 侈导致贪污,节俭才能清廉。由此,陈廷敬提出,通过朝廷立法,使天下移风易俗,人心崇俭,才能培养真正的清廉之风。这种思想的中心,便是“俭以养廉”,虽 与今天政府提倡的“高薪养廉”背道而驰,却是异曲同工,对于当时现状的改变,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对于陈廷敬的上疏,康熙帝表示赞同,指出:今后“务须返朴还淳,格循法制,以副朕敦本务实,崇尚书俭至意”。

对贪官污吏的打击惩治,陈廷敬同样不遗余力。三藩叛乱期间,清朝用兵西南,政府因财政困难,于是大开“捐纳之门”,云南巡抚王继文积储了许多捐纳而来的粮 草。三藩平定之后,王继文尚余粮米五十一万四千六百余石,谷草一千一百六十一万五千余束。按例,王继文应该支放这些储积粮草以备军用,但他却另外动用库银 购买粮草,而且数额巨大。

陈廷敬于康熙二十四年上《抚臣亏饷负国据实纠参疏》弹劾王继文,认为他在战时不用捐纳粮草,却动用库银,大军凯旋之后又将所存谷米以官俸抵给本省官员,前后银数相差九十万两之多。弹章一上,王继文罢官,史书记载:从此以后“风纪整肃”。

在奖廉惩贪、整饬吏治方面,陈廷敬正直敢言,主张具体可行,确有其独到之处。对于康熙帝朝大政方针的执行,发挥了显著作用。

陈廷敬在提倡别人廉洁的同时,也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有一次,有人拿着千金贺礼去为他祝寿,想要作陈廷敬的门生。当时,富裕的庶族地主,为了提高社会政治地位,求取官职,往往通过送礼行贿,去投靠高门世族做门生。陈廷敬痛恨以权谋私,从不收这样的门生,得知对方来意后,便把对方拒之门外。谁知对方贼心不死,守在门外数日,趁某个月黑风高之夜闯入陈府,见到陈廷敬便长跪不起。然而,即便这样也仍是无济于事,被陈廷敬大声怒斥出去。

陈廷敬不为金钱所动,亦不为亲情所动。他的弟弟陈廷愫在河北武安县任知县,深得民心,有“陈青天”的美誉。任期届满后,陈廷愫写信给在京做官的大哥陈廷敬,让其为自己在京城另谋一官职。

陈廷敬深知官场险恶,面对弟弟的请求,写了封家书,劝弟弟知足常乐,不要跑官,还是返回老家管理好田地庄园,照看好年迈的父母,以诗书为伴,才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陈廷愫接信后,依言返回故里,赡养父母,以终天年。

如此清廉为官,以至于陈廷敬虽官至宰辅,生活却非常清贫,常常记诵唐代文学家陆龟蒙“忍饥诵书,率常半饱”的话,因此被人称为“半饱居士”。他生活俭朴, 饮食无珍疏膏粱,一冬只吃腌菜,还甚觉有味,赋诗曰:“残杯冷炙易酸辛,多少京华旅食人。索莫一冬差有味,菜根占得菜花春。”陈廷敬在京为官五十余年,整 理行囊,并无长物,只有老屋数间,准备变卖之后归老。

<strong> 三、多事之秋,避其锋芒,像乌龟一样缩回头去</strong>

陈廷敬始终奉行清正廉洁的做官准则,取得了康熙皇帝的信任和赞赏,却无形中伤害到“明”“索”两党的利益,让他们十分恼火,寻找各种机会对陈廷敬实施打击。

他们找到的第一个打击对象,是陈廷敬的弟弟陈廷统。“明”、“索”两党利用计谋陷害他贪污,间接地打击陈廷敬,使他在皇上面前的印象分下降。而陈廷敬对此三缄其口,不为弟弟求情解释,只在家中闭门不出,胆颤心惊地赋诗道“为人清贫始做官”。

接着,“明”、“索”两党又通过打击陈廷敬的亲家张汧,令陈廷敬倍受牵连,经历了一次重大危机。张汧,山西高平人,与陈廷敬为顺治戊戌同榜进士,两人既是同乡,又是同年,因此结成了儿女亲家。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张汧任湖广巡抚时,山西道御史陈紫芝疏劾他“位任未久,黩货多端”。说他在福建布政使任上亏损库银三十余万两,这就是康熙年间震动朝野的张汧贪黩案。康熙帝历来以奖廉惩贪为要务,对此事非常重视,让直隶巡抚于成龙、山西巡抚马齐等人前去会审此案。

审案归来后,于成龙将案情上报皇上时,兵部尚书张玉书趁机说“被弹劾者张汧有亲戚(指陈廷敬)在北京为他打点此事,应该一块追究!”此时,案情还因为涉及到徐乾学受贿,徐乾学于是贿赂康熙左右,向康熙帝进言说:“张汧用银,又有送银子者,陈廷敬也!收银子者,高士奇也,与徐乾学实无涉。”

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陈廷敬深知自己处境艰难,再多的申辩也只能招来更多的是非,于是缄墨不语,等待案情水落石出。康熙二十七年四月,张汧因“贪污银九万余两”而被处绞。康熙帝觉察到陈廷敬被冤,却不闻不问。对此,陈廷敬感触良深,赶紧向康熙帝上《俯沥恳诚祈恩回籍以安愚分疏》,向皇上谢罪,恳请回家守孝。

事后,陈廷敬对李光地等人说:“实在迫张汧做巡抚,要银子,也是徐乾学。后来银子不应手,教人参他,又是徐乾学。”可见,陈廷敬因为亲家的贪污案件大受牵连,而又实在无辜。然而,既然无辜,为什么还要一再忍让?

这正是陈廷敬的明智之处,他深知伴君如伴虎,多事之秋,应该避其锋芒,像乌龟一样缩回头去才是上策。如此低调,不仅可以积蓄能量,为自己在康熙的心目中的形象加分,还能为日后的反击寻找机会。

回家后,陈廷敬更加谨慎,勤勉修书,缄口不论政事,就这样度过了三年时光。再看在这场风波中,同样被牵连的徐乾学、高士奇等人,他们与陈廷敬一样,同是康 熙身边的要人,其表现却大相径庭。徐乾学、高士奇被解任后,却声焰更炽,纳贿更多,虽被革职却仍旧留在北京修书,天天到南书房值班,所有文字,如果不经徐 乾学改定,就不能称之为旨,整个大清朝廷,不管是满、汉大臣都归到他的门下。

对徐乾学的招摇,没等康熙发话,高士奇就看不过去了,在康熙二十八年九月上疏弹劾徐乾学。不过,高士奇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康熙帝深知徐乾学、高士奇招摇多事,气愤地说:“汉人倾险,可恶已极。”于是,把徐、高二人一块儿赶出了京城。

而在次年的康熙二十九年二月,就在徐、高二人被迫离京后不久,陈廷敬又被起用为左都御吏,从此以后备受重用,一直做到文渊阁大学士。

陈廷敬尽管和高士奇、徐乾学等人彼此推崇,过从甚密,但绝不像高、徐那样呼朋引类,植党揽权,从不参与互相倾轧的权力之争,所以能够在避过锋芒之后,重新 登上政治舞台。在当时满朝官僚“三五成群,互相交结”的政治风气下,表现出一种独善其身的道德情操。陈廷敬这种老成谨慎的政治作风,深得康熙的欣赏,所以 评价他“老成宽大”、“慎守无过”。

<strong>四、该出手时就出手,像乌龟一样咬住对手</strong>

重新被朝廷启用后,陈廷敬内心感慨万分,他深知自己在康熙心目中所占的份量。面对当时明珠权倾朝野的现状,陈廷敬仔细揣摩康熙的心思,准确把握到了自己应该担负的政治使命。

一次,皇上找陈廷敬问话,言谈间,陈廷敬随口说出“明相国”几个字时,不料康熙大怒,说“大清从未设过什么相国,何来的明相国?”就是这一句话中,让陈廷敬敏锐地察觉到了康熙帝对明珠的反感和态度,也让他知道,反击明珠的时机成熟了。

随后,陈廷敬立刻搜集证据,利用康熙检阅海军的机会,设计了一个连环参,直接间接地连参了明珠、索额图、徐乾学和高士奇四位大臣。正像陈廷敬预料的那样,从前地位稳固的朝廷重臣,此时再也经不起风吹雨打,弹指间就倾倒在地。

弹劾的结果是,明珠被罢相削权,索额图身死囹圄,徐乾学去官之后郁郁早逝,高士奇倍享尊荣却被斥退回籍。

陈廷敬的连环参,不仅保全了自己,更帮康熙铲除了朝廷头痛已久的“明”“索”两党之争。关键时刻,一向稳重的陈廷敬痛下狠手,把明珠、高士奇等人一网打 尽。其动作突然而迅猛,如同乌龟取食,咬住目标绝不松口。然而,陈廷敬这样做的目的,却并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为了大清康熙朝廷,为了国家。

当政治的风烟远去,陈廷敬流传千古,能够让大家记住的,却只有他主持编纂那部《康熙字典》。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皇帝下诏,命令张玉书、陈廷敬领导编纂一部大型字典。编纂开始后的第二年,张玉书就病逝了,剩下陈廷敬独自担任总裁官。

《康熙字典》是我国第一部用“字典”命名的辞书,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字典。全书共42卷,计47035字,这部字典的编辑,在文字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后来字典编纂奠定了基础。陈廷敬领导编纂这部字典时,已是70多岁高龄,这部中国文化史上首部辞书,是他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之作,也是他给后人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部大字典的编纂,组织了三十多人的编辑班子,陈廷敬的儿子陈壮履也在其中。父子留名于一书,一时传为美谈。可惜字典问世时,陈廷敬已经去世,没能亲眼看出《康熙字典》的出版。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三月,陈廷敬病危,康熙皇帝遣太医前往诊视。四月病卒,终年七十三岁,康熙率大臣侍卫奠洒,并令各部院满、汉大臣前往吊祭。康熙皇帝亲笔写了挽诗,赐祭葬典礼,十分隆重。谥曰文贞。

陈廷敬最后老死相位。一代大清名相,宦海风云,浮沉难料,如履薄冰几十载,终于悟透官场秘诀,得以善终。 像那只和兔子赛跑的乌龟,慢悠悠跑到了最后,也笑到了最后。

文/陶梦清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