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是李世民的名言。
那么,作为一个善于反省的皇帝,李世民为什么没有在玄武门之变中总结经验教训?
甚至为后世树立了一个喜欢自相残杀,武装夺权,乃至男女混乱的‘脏唐’形象?
其实,这主要源于李世民对皇权的认知。
虽然李世民出身贵族,但对皇权的认知,并没有从一开始就清晰明了,而是通过后来的学习,才逐渐认识到皇权的本质。
其中,最令他受益匪浅的,要属秦王府时期,虞世南编纂的《帝王略论》这本书。
按照《新唐书·艺文志》的记载和历史学者的考证,虞世南编纂的这本《帝王略论》,是以时代先后为顺序,将夏商周至隋文帝时期的历代帝王得失,进行一个总结,从而寻找一条治国安邦的道路。
那么,李世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什么呢?
不是皇帝杀大臣,就是大臣废皇帝,或者皇帝杀将军,将军篡皇位,皇帝杀皇子,皇子反君父。
可以说是满屏的废,杀,弑,篡等血淋淋的前车之鉴。
那么,后世看到的历史又是怎样的呢?
作为经历过明,清两朝,‘皇权高度集中’的后世人,基本很难理解唐朝之前,包括唐朝皇帝,宗室,士族,勋贵,豪强共生共治,谁也不服谁的社会形态。
甚至有人会觉得,在朝堂上骂皇帝,或者不跪皇帝,就是大不敬之礼,更有甚者,以为皇帝不能给皇后行礼。
其实,这只是臆想罢了。
为什么隋朝会二世而亡,就是隋炀帝破坏了规则,想要独裁统治,想要建立大功业。
唐朝是推翻隋朝建立的,李世民能走隋炀帝的老路吗?
很明显不能。
所以,他也需要遵循这个规则,与世家门阀共治天下。
而正是因为这样的社会形态,权力争夺才会超乎想象的激烈。
都说总结历史可以更好的看清当下,但站在李世民那个位置,那个时代,看过了几百年的乱斗纷争,你方唱罢我登场,他难道就不会想,自己会被大臣废,被将军杀,被儿子造反?
别说他功劳有多大,威势有多强,就不会惧怕这种情况,像宋文帝刘义隆,还杀了拥立他登位的四位托孤大臣,甚至连周武帝都杀了把他捧上皇位的宇文护。
想要指望儿子,大臣给自己体面,他都是当过儿子,大臣的,他难道不知道儿子,大臣能不能给自己体面?
所以,他必须要平衡儿子的权力,平衡大臣的权力,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
还记得李渊说什么来着?
权力是斩断亲情的魔剑!
在权力争斗面前,亲情是非常脆弱的。
而李世民现在所做的一切,就是斩断亲情,以皇帝的权力限制太子的权力。
要知道,太子与皇帝之间,可是非常微妙的。
一旦太子真正行使自己的权力,哪怕是皇帝,都要忌惮几分。
皇帝希望太子有人君之相,是个合格的储君,但又不想让太子行使自己的权力,威胁到自己的统治。
可以说,皇帝对太子是非常矛盾的。
这源于历史的教训,也源于权力不可冒犯与挑战。
而如今,李世民公然让苏定方,薛仁贵站队,其实就是在告诉所有人。
你们最好想清楚,谁才是大唐的话事人。
你们想要的权力,财富,地位,只有谁才能给你们。
想要投靠太子,最好先掂量掂量。
然而,随着李承乾的话音落下,苏定方,薛仁贵,没有任何犹豫的就站了出来,异口同声道:“臣等领旨!”
哗!
全场再次哗然!
有人目瞪口呆,满脸的不知所措。
有人醍醐灌顶,念头通达。
还有人指指点点,暗骂苏定方,薛仁贵愚蠢。
毕竟在他们心中,太子这段时间虽然表现不俗,但终究只是一个年仅九岁的孩子,这么早投奔到东宫,并不是什么好事。
因为皇帝正值壮年,太子至少要等二三十年,才能继承大统,现在选择太子,那以后的路基本就断了。
甚至有可能,一生都碌碌无为,实在有些不划算。
然而,苏定方与薛仁贵的态度却十分坚定。
即使李世民因为他们的选择,脸色变得有些难看,他们也毫不在意的退回到了朝臣行列。
“陛下!”
就在苏定方,薛仁贵二人退回朝臣行列的下一刻,御史王福站了出来,持笏道:“臣有本要奏。”
“何事?”
李世民皱眉问道。
却听王福又道:“启禀陛下,臣弹劾太子目无法纪,骄奢淫逸,擅自插手地方军政,纵容东宫卫率抗旨,耸动舆论,贪索无度.......等十条罪状。”
此话一出,众臣纷纷诧异地看了过去。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太子刚回来就有人敢针对,而且弹劾的罪名,一条比一条罪大。
就连李世民都忍不住坐直了身体。
“臣身为御史,有风闻奏事之责,据臣所知,长安最近谣言四起,有传言称,太子与太上皇勾结反贼长孙安业,李孝常,祸害朝堂百官,以达成不可告人之目的,请陛下明察。”
轰隆!
此言一出,众臣瞬间震惊得头皮发麻。
最近城里的谣言,他们不是没有听说,包括云端彻查此事的经过,他们都一清二楚,但他们谁也不敢提及此事。
没想到,这位御史官吏这么勇,不仅弹劾了太子十大罪状,连这件事都敢摆到明面上来说。
于是乎,众臣不由齐齐看向了御史大夫温彦博。
只见温彦博满脸愕然,不知所措,额头上冷汗直冒,心说我弹劾你娘啊!要死,你死远点,别拉上我御史台啊!
然而,李承乾听到王福的弹劾,却是淡淡一笑:“好一个风闻奏事!”
“嗯?”
李世民微微一愣,旋即平静且威严地道:“太子有何话说?”
“父皇,儿臣有几句话想问问这位大人。”
就是泥人也有三分火气,别说本就被李世民打压而不爽的李承乾。
只见他目光冷冽的看向那位弹劾自己的王御史,道:“你叫什么名字,现居几品官职?”
他这话问得,明显有羞辱的意思,但王福却忍住了这一羞辱,强自镇定地道:“臣,侍御史王福,从四品。”
“哦,原来才从四品啊!”
“太子殿下此话何意?”
李承乾嗤笑道:“你刚刚弹劾孤的十条罪状,可有充分的证据?”
“太子殿下恐怕有所不知,御史有风闻奏事,纠察官百官之权!”
“这么说,你没有确切的证据,只是道听途说,对吗?”
“臣....”
“回答孤!孤是谁?”
还没等王福把话说完,李承乾就厉声打断了他。
众臣见状,瞬间坐直了身体,一个个噤若寒蝉。
这还是他们第一次看到李承乾发飙。
就连李世民,都不禁有些诧异地看着自己儿子。
只见王福脸色一白,颤颤巍巍地道:“太子是大唐的储君。”
“哼,你还知道孤是大唐的储君!”
李承乾冷哼一声,然后环顾了一圈众臣,再次将目光落在王福身上:“孤是君,不是臣,你御史纠察百官,也纠察不到孤的头上!你给孤搞清楚再说话!”
轰动!
全场轰动!
众臣一个个面面相觑。
李世民却眉头大皱。
这件事,完全超乎了他的意料。
然而,李承乾的话,还没有说完。
只见他一步一步走到那位御史官吏前方,背对着李世民,沉沉地道:“御史大夫何在?”
“臣,臣在!”
温彦博迟疑着站了出来,连忙解释道:“殿下,臣并不知此事,臣....”
“御史大夫,孤问你,什么是风闻奏事?”
李承乾挥手打断了温彦博的解释,一字一顿地说道。
温彦博愣了愣神,下意识看了眼李世民,小心翼翼地道:“回太子殿下,所谓风闻奏事,御史有权根据传闻进行举报,无需提供确凿证据。”
“好,说的好!”
李承乾点了点头,而后再次将目光落在王福身上,冷冷的追问道:“这位王御史,孤今年多少岁?”
“呃,”
王福略微犹豫,而后估摸着说道:“回太子殿下,您今年应该九岁。”
“你也知道孤今年才九岁啊!那你弹劾孤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一个九岁的孩子,如何骄奢淫逸?孤淫谁了?”
“哈哈哈!”
李承乾的话音刚刚落下,尉迟恭就忍不住朗声大笑了起来:“王御史估计天赋异禀,九岁就能淫了!”
“尉迟将军,你莫要欺人太甚!”
王福闻言,脸色刷的一下就红了,忍不住怒视尉迟恭。
“欺你又怎么样?有种你给老程也淫了!”
“嘿!这关我啥事儿,他能九岁淫,我又不能!”程咬金没好气的站了出来。
王福气得咬牙切齿,但也不敢跟这两个混人纠缠,于是再次朝李世民行礼道:“陛下,纵使臣言语不当,但也是就事论事,请陛下明察!”
“就事论事?”
还没等李世民开口,李承乾的声音就响起了:“你细数孤十条大罪,诽谤孤与太上皇勾结反贼,图谋不轨,却拿不出充分的证据,一句言语不当,就想了事?”
“臣,臣只是尽御史的本份罢了,并没有对太子与太上皇不敬的意思!”王福硬着头皮解释道:“此事还需要陛下明察!”
“孤看呐,不需要陛下明察,孤就能给你定论了!”
李承乾摆手说了一句,然后朝殿外喊了一句:“来人!褫取他官服,免去官职,拖出去砍了!”
“什么!?”
众臣愕然,不由瞪大了眼睛。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李承乾会当着满朝文武的面,直接将弹劾他的御史给杀了。
就连小胖子李泰,汉王李恪,都忍不住浑身一颤,惊惧交加的看着李承乾。
皇兄这么狠吗?!
“陛下!陛下!”
王福听到李承乾的裁决,人都吓尿了,扑通一声就跪倒在了地上,大声喊冤:“臣冤枉啊陛下!请陛下明察!”
“陛下....”
有朝臣想要站出来为王福求情,李承乾一个冷眼扫过去,沉沉地道:“王御史诽谤孤,诽谤太上皇,乃大不敬之罪,弹劾孤十条大罪,没有证据,乃诬告反坐!
若孤真的罪大恶极,那孤在前方协助长孙大人平定朔方,击败突厥援军,被陛下封为镇国大将军,又算什么?
若所有御史都打着风闻奏事的名义,肆意污蔑功臣,那功臣还如何为朝廷效力?”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缓缓转身看向李世民:“今日孤若饶恕了他,孤的颜面何在?”
此言一出,李世民目光一凝,满脸不可置信的看着李承乾,心里无比的愤怒。
自己还坐在皇帝宝座上呢,你就敢当着群臣的面,无视自己的皇帝威严?
这是极大的冒犯。
但反过来想,李承乾这话里话外的意思,是不是觉得,自己让苏定方,薛仁贵他们站队,也是在冒犯他的太子威严?
这是打算用王御史来反击自己吗?
想到这里,李世民脸色阴晴不定的看了眼李承乾,又看向房玄龄,魏征,杜如晦等大臣。
只见他们一个个眼观鼻鼻观心,皆正襟危坐,默不作声。
很明显,太子回长安本就一肚子火气,否则也不会写出那首怒发冲冠的诗词。
现在跑去惹他,无异于送人头。
更何况,王福这家伙也确实该死,哪壶不该提哪壶。
没有证据的谣言,大家知道就得了,你偏要提到明面上来说。
这不是找死吗?
真要坐实了那个谣言,你让李唐皇室的脸往哪搁?哦,玄武门之变玩了两次?
煞笔玩意儿!谁救你一个九岁能淫的蠢货!
似乎看穿了众臣的心思,李世民不由抬手扶额,最后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不得不冷冷决断:“拖下去吧!”
简单的四个字,就决定了王福的命运。
当王福被强行拖下去的时候,所有世家官吏的后背,都不禁冒出一身冷汗。
任由王福大喊大叫,也没有一个世家官吏敢为他求情。
甚至连王福本家,太原王氏的官吏,都铁青着脸,一言不发。
原本只是一次试探性的弹劾,没想到竟闹出了人命。
包括裴寂在内的武德老臣,多次看向李承乾,不由思绪万千。
这位太子殿下,有点出乎意料的强势啊!
他根本没有辩解那所谓的十条大罪,也没有辩解那所谓的谣言,只是简单的反问了几句,就杀了一位四品大臣。
简直霸道如斯!
甚至连李二陛下都无法阻止他!
这说明什么?
说明太子与皇帝是两种性格的领导,一个你可以冒犯他,一个你冒犯就死。
而经过这一不太和谐的插曲,群臣变得从未有过的和谐,朝议也没有任何争论,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直到朝会临近结束的时候,一名年过半百的官吏,缓缓从队列中站了出来,持笏道:“陛下,臣有本启奏!”
“杨爱卿有何事?尽管说来!”
李世民淡淡一笑,似乎将刚才偷鸡不成蚀把米的郁闷心情,一扫而空了一般。
却听那位关陇杨氏的官吏,颤颤巍巍地道:“陛下,老臣年事已高,恐无法再胜任要职,恳请陛下允许臣致仕还乡!”
此言一出,群臣满脸诧异。
要知道,这位关陇杨氏的官吏,可是那位小杨妃的伯父,如今小杨妃正得陛下恩宠,也正是关陇杨氏崛起的机会,这时候告老还乡,不是白白放弃这个机会吗?
然而,李世民听到他的请辞,并没有多少意外,而是平静地追问:“你可想好了?”
“回陛下,臣已经想好了,只是,臣还有一个不情之请,望陛下成全!”
“哦?”
李世民眉毛一挑:“什么不情之请?”
“启禀陛下,海陵王图谋不轨,被太上皇下令诛杀,但海陵王的封地,目前还没有明确安排,太上皇的意思,是交给我杨氏打理,但臣以为,杨氏名不正,言不顺,还请陛下收回!”
轰动!
全场轰动!
众臣无不愕然的看向这位关陇杨氏的官吏。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居然还有人请求皇帝收回家产。
要知道,李渊将李元吉的封地交给杨氏家族打理,是为了补偿李元吉的,这在朝中是心知肚明的事,也没人会说三道四。
更何况,小杨妃现在正得李世民恩宠,也没人敢去触碰李世民的霉头。
然而,这位关陇杨氏的官吏,却将李渊的好意给拒绝了。着实让人想不通。
但李世民听完他的话,依旧十分平静,淡淡地道:“你可想清楚了?”
“回陛下,臣已经跟家族的人商量了,他们也同意此事....”
“可是,朕不同意!”
李世民摆手打断了对方,然后环顾众臣道:“海陵王犯了大错,被太上皇下令诛杀,那是他咎由自取。”
“但是。”
说着,他话锋一转,又接着道:“朕与他兄弟一场,自是不能让他断了香火!”
“这....”
众臣闻言,面面相觑,一时不知道皇帝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只见李世民顿了顿,又将目光落在那名关陇杨氏的官吏身上,道:“你说你们掌管封地,名不正言不顺,那好,朕就给你们一个名正言顺!”
“从今日之起,朕将巢王妃之子李明,过继给元吉,封曹王,受元吉封地!”
“什么!?”
众臣大吃一惊,心说陛下这又是什么骚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