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2:虽然我也是个记仇的人,但是老兄。
你这个心眼儿也太小了吧?】
【李善长1:也不怪陛下心眼儿小。
有一次陛下微服私访,被人叫做老头。
陛下非常不满,说:
“张士诚小窃江东,吴民至今呼为张王。
我为天子,此邦呼为老头儿。”
然后把那条街都给抄家了。】
【李善长2:噗~
你这例子不正是印证了他心眼儿小吗?】
【汪广洋1:不仅如此,陛下还还下了禁止苏松人士担任户部官吏的诏令。】
【朱元璋1:停停停!
你们还有完没完了?
现在视频说的是凤阳!
你们去讨论苏州干什么?】
【朱元璋2:好了好了,好不容易到了对面老兄的主场。
你们就让他自豪一次吧。】
【朱元璋1:这话说得,好像凤阳不是你的主场一样?】
【朱元璋2:你还真是说对了。
我老朱的主场,并不是凤阳。
而是。
整个大明!】
【汪广洋2:高下立判!】
就在一众人吵吵嚷嚷的时候。
视频已经开始播放了。
1号视频中出现的,便是凤阳乡村。
儿主角是一个普通的凤阳土生土长的农民,陈六。
看着那片熟悉的景色。
两个世界的朱元璋都不禁唏嘘。
故乡的一草一木,对于朱元璋来说比任何地方都要亲切。
虽然故乡给他的记忆大部分都是饥饿、仇恨。
但安土重迁的思想下,故乡依旧可贵。
作为农民出身的朱元璋一直未能忘情于那个给他人生留下最为凄惨的故。
从饥饿到瘟疫,故乡对于朱元璋来说往事不堪回首。
朱元璋对故乡的思念并未因之淡忘,相反他对那个贫瘠的故乡一直怀有感念之情。
一号视频中,一进村,便能看到统一规模和颜色(黑白)的房屋。
从规模布局、装饰、涂刷等等,无一不同。
这的景色却是让被改造后的大明世界的人大为吃惊。
【李善长2:为什么这些村民的房子都一个样?】
【汪广洋2:想必是对面那一位的命令了。】
【朱元璋1:一样的不好吗?整整齐齐多清爽。
你们就好好看看我大明的乡村吧。】
众人见朱元璋如此自信,便都不再言语,聚精会神看了起来。
就在这时,视频中,一阵咚咚地鼓声忽然响起。
陈六和像其他农民一样,迅速从床上弹了起来。
【李善长2:这是怎么了?天都还没亮呢?这些农户们起来干嘛?】
【汪广洋2:似乎和那鼓声有关,那鼓点又急又密,难道是遇到什么奇袭了?】
【李善长1:什么奇袭,别乱说话。
这是村里的老人在提醒大家要下地干活了。】
【李善长2:下地干活?
种自家地为什么要别人提醒?
这村里的老人是吃多了没事儿干?
天没亮就敲鼓?】
【李善长1:非也非也!
这里的老人可不是你们以为的老人。
这是咱们陛下因为对春种秋收的农业作息极为重视,建立老人制度。】
【汪广洋1:这里的“老人”,不是指按年龄划分的老年人。
而是指地方乡村上的那些有名望、有地位的士绅。
当然,也不排除其中有部分是上了年纪的长者。】
【宋濂1:陛下令户部在各乡设置“木铎老人”。
各村设置一面大鼓。
每逢农忙时节。
老人必须击打大鼓督促农户及时完成农业生产。
而对于那些懒惰的农家,就会给予处罚。】
【李善长2:怎么处罚?】
【李善长1:流放或者充军。】
【李善长2:尼玛!
农民种自家那点儿地还要被人这样催促?】
【汪广洋1:难怪那陈六像个弹簧一样地弹起来了,尼玛慢一点儿就要被流放了!】
【钱宰1:我忽然心理平衡了……】
【宋濂2:连觉都不让睡够,这也太狠了!】
【朱元璋1:我大明要急虚恢复民生,必须先稳定农业。
如果因为懒惰而耽误了生产,咱不答应!】
【李善长2:……】
视频中,各家各户很快都以最快的速度起来了。
毕竟大鼓一响,就必须要下地!
就在农户们匆匆忙忙拿起农具下地的时候。
还有三五个“木铎老人”在房屋小巷之间来回走动。
边走边拿着木铎在摇着。
提醒着村中的人们该准备新一天的工作:
“今日百户要共同种二亩秧。
先挑运柴草烧地,耕过再烧……”
【李善长2:等等!
这是在干什么?
也就是说农户不但要每天按时下地。
下地干什么也有规定?】
【汪广洋2:我刚才还想着,如果是我没睡醒,就道庄稼地里去补觉。
没成想每天怎么种地还能有规定任务的?】
【李善长1:这很稀奇吗?
百户要共同种二亩秧,这是硬性规定。
并且还详细规定了种植方式:
每-百户共出人力,挑运柴草烧地,耕过再烧,耕烧遍下种。
待秧苗长到三尺高,然后分栽,每五尺宽为垅。
每一百户第一年二百株,第二年四百株,三年六百株。
栽种过数目,造册回报,违者全家发遭充军。】
【李善长2:好家伙!连种植方式都有规定?
还每五尺宽为垅,那我就要搞四尺,六尺八尺呢?】
【李善长1:那就发配充军啊!】
【李善长2:……】
【汪广洋2:尼玛,种好后还要登记造册?
农户种的庄稼还要造册回报,绝了!】
【宋濂2:这地种得可真累呀!换做是我,我就跑别的地儿去休息一下。
天热的话,就下河冲个凉什么的。】
【宋濂1:冲凉?不可能的。
有老人监督,农户基本是两点一线的生活。
早出晚归,每个村庄都是如此。】
清明看书礼!充100赠500VIP点券!
立即抢充(活动时间:4月5日到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