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报纸?邸报?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大唐第一暴君 ”查找最新章节!

“大郎,此次塞外之行,我们赚的并不多。除了赔付给那些死去护卫的钱以及其他成本,只剩下一千贯,恐怕每人分的都不多。”

太原城,东城的一处宅子里,手下的人把这次塞外之行的生意账簿交给王大富,神色有些凝重。

本来按照计划,他们此行是能赚五千贯的,毕竟还带回了上百匹优质的马。可途中经过云州,遇到匪患,死了不少护卫,得给这些人的亲属赔一部分钱,否则下次谁还愿意跟他们一起去塞外。

当然,去塞外,得到的钱比在太原找个差事要多不少,即便是危险很大,但依然有人愿意去冒险。

“只有一千贯?”王大富看了一下账簿,陷入了沉思,过了一会儿才说道,“此次能平安回来已经算是大幸,没想到除去各种开支,还余下一千贯,倒也不错。少赚点就少赚点,总比有钱赚,没命花好。

我已经叫人去买酒去了,今晚大家好好吃点酒,然后休息一段时间,等货物备好后,再考虑北上的事。”

虽说之前决定要休息一段时间,但他们就是做这个谋生的,若是一直休息,岂不是坐吃山空?现在代北局势稳定,倒也不会那么危险。

“还要北上?”下面的人有些迟疑。jiqu.org 楼兰小说网

王大富解释道,“这次北上就不出长城了,就在朔州、云州等地就行。准备货物只需要一到两月就可以搞定,争取八月就北上,速度快点,应该能在十月回来。”

其实王大富还想开辟到振武、天德两地的商路,这两地的安全性要高一点,而且赚的也不一定少。

“去代北啊?大郎,我这边想好好陪陪家人,下半年就不想出远门了。”中年男子有些迟疑,最后选择了拒绝。

刚刚经历一次匪患,中年男子顿时想到跟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时刻,决定还是留在太原好好陪伴家人。

王大富听了有些失望,但这种事不能强求,“既然你不想去,就留在太原管理这边的生意。这次我们带回的皮毛有些多了,一时间没卖出去,我打算自己开一个作坊,把这些皮毛加工一下再卖出去,这样的利润或许会高一点。”

其实这件事并不是临时起意,而是他早有这个打算。每次他们都是把这些皮毛统一卖给这边的商人,价格很低,好处就是可以大量出手,能给王大富省不少事,相当于他就是在中间赚个差价而已。

可这样一来,获利就少了。这些皮毛加工一下,卖出的价格就更高。而且王大富有着大量的皮毛来源,若是这个皮毛加工作坊步入正轨,他这也算是多了一个生财之道。

中年男子点了点头,选择了同意。

“大郎,这酒居然涨价了,原本一斗酒只卖一百钱,谁知道现在涨到两百钱了。大郎你给的钱,只够买一百斗酒了。”

就在王大富这边找到一个管理皮毛作坊的人时,就听到外面有人在大吼大叫,隔着老远都能听到。

在来人走近后,王大富也有些疑惑,“我记得我们走之前,斗酒也才百文吧?怎么突然就翻倍了?”

来人解释道,“据说是前不久朝廷出台的政策。若是为了减少朝廷境内的粮食用来酿酒,所以提高了酒的价格。

不仅仅是酒,盐的价格也涨了,同样翻倍了。”

盐铁酒这些都是朝廷专卖的,如今这一涨,受影响最大的,肯定还是普通百姓。

“朝廷怎么突然就涨钱了?”王大富没想明白,凡是得有个原因吧。

“据说是朝廷没钱,打仗这些耗费太大,所以就提高了这些货物的专卖价格。不过还听说,朝廷决定放开坊市的限制,即便是在坊市之外,也都可以开设店铺,只是要定时去商税司交税。”

“商税司交税?这是太原市署新设的?”王大富好奇道。

“不是,是户部新设的一个司。”

“不对,你怎么这么清楚?”王大富疑惑地看着这个手下,怎么感觉对方什么都知道一样?

“大郎,都是这上面说的。”说着来人就把一份折起来的纸递给了王大富,这纸上面写了不少字。

王大富接过这份写着《大唐日报》几个很有特点的大字的纸,好奇地看了起来。

这所谓的《大唐日报》,一共四页,是一个整张大纸对折了一下,然后在四页上都印上了字。其实内容并不多,第一页是封面,写了介绍了一下里面的内容,一共两条:第一条就是写的这次为什么酒价上涨的原因以及所谓的商税司、放开坊市限制等朝政措施;第二条则是介绍了刚刚平定的代北之乱的战果。

整个内容的字加起来应该不超过一千字,但样式新奇。而通过这所谓的报纸,王大富对于这所谓的酒价等上涨原因大致了解清楚了。

“这邸报倒是弄得比较新奇,只是这字,应该不是人为手抄的吧?雕版印出来的?”

对于这所谓的《大唐日报》,王大富并不觉得多稀奇,因为从汉朝时开始就有类似的邸报。

据历史记载,汉代的郡国和唐代的藩镇,都曾在京师设“邸”,其作用相当于现今的驻京新闻机构,重在传达朝政消息,凡皇帝谕旨、臣僚奏议以及有关官员任免调迁等都是邸吏们所需收集抄录的内容。“邸报”最初是由朝廷内部传抄,后遂张贴于宫门,公诸传抄,故又称“宫门抄”“辕门抄”,这实际上就是最早的一种新闻发布方式。

《大唐日报》跟王大富印象中的邸报的区别不大。要真的说区别,就是换了一个名字,然后这上面的内容不像是手抄的,更像是印刷出来的。

他对雕版有些了解,这就让他更疑惑了,“可雕版印刷的耗费极多,就为了印刷这么一份邸报?这邸报多少钱一份,是哪一家店铺经营的,或者说这邸报这太原城谁弄出来的?”

“回大郎,这《大唐日报》卖五十钱一份,买的人还不少。我是从一家叫‘求知书坊’的书店中买的,至于这求知书坊背后是谁,我稍稍打听了一下。”手下人回道。

“是谁?”王大富好奇道。

“据说这求知书坊的管事叫张瓘,是枢密使张承业的侄子。目前太原城中,除了西城有一家店铺,在东城也开了一家,而且店铺附近都有一队不良人在巡视。”手下人解释道。

打听到张瓘,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事,毕竟他就在外面负责抛头露面。想要打听到孟知祥,那就得有些关系了,仅靠不良人在巡视,就联想到孟知祥,还是有些牵强。

但知道求知书坊真正的靠山是皇室的,真的是屈指可数。

听到求知书坊是枢密使张承业侄子开的,王大富倒是有些意外,枢密使可以朝廷重臣,也难怪会有不良人专门保护。

或许是因为好奇,王大富事后派人去打探了一下这个求知书坊。但当他打听到后,才意识到这个求知书坊的强大。

成立时间不过一年左右,但除了在太原城有两家面积很大的店铺外,在太原府下辖的一半县中都有店铺。太原之外,汾州和仪州城也都有一家店铺,专营书籍。

王大富还专门去求知书坊看了一眼,书籍种类繁多,仅东城的求知书坊就有超过三百种各种书籍,不乏一些算得上孤本的书籍。而西城的求知书坊,据说种类更多,而且隔段时间都有新书出来。

别看开业不过一年左右,但太原城的书店九成以上都被这求知书坊给挤垮了,剩下的也都是在苟延残喘。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其他的书店,都做不到雕刻出数百种书的雕版,成本太高。而求知书坊就跟不缺钱似的,一下雕刻出数百本书的雕版。

看到这个求知书坊,王大富有些心动,这获利绝对比他每年提心吊胆往返于塞内外要多多了。可他得知其他书店基本都很难经营下去后,火热的心顿时就被浇了盆冷水,只能看着这求知书坊赚的盆满钵满。

。。。。。。

“陛下,小的按照陛下的吩咐,印刷了几版这几日朝廷大事的邸。。。报纸,这是截止目前各版报纸的销量。”

行宫中,在看到报纸的销量超过预期,张瓘就迫不及待地来行宫汇报。

“哦?看你这么急的样子,报纸的销量很好?”李柷放下手中的折子,好奇地问道。

报纸只是他尝试制作,毕竟这个时候做不到后世可以那么精细的模板,但作为掌控舆论必不可少的东西,他不可能放弃。所以就让人按照他的要求制作了几期报纸,内容也不多,但都是朝廷对外公布的大事中筛选的。

就像是关于商税和专卖权的改革,虽然在城中不少公告栏张贴了,还给各州县发出邸报,但依然做不到普及。若是有报纸,或许是一个不错的补充。

只是想到自己暂定的报纸价格,也不知道有没有人愿意买。五十钱一份,也就是五十文一份,这价格可不低,因此他也就没抱太大的希望。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