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异常惨烈,阮军士兵们一个个不停倒下,鲜血染红了大地。
但腾龙军炮兵阵地依然屹立不倒,似乎在嘲笑着他们的无能。
他们别说没有碰到腾龙军的阵地,就是连腾龙军前面的步兵阵地都没有碰到。
阮敏浩看到这一切,暴怒不已,下令加大攻击力度。
又有一万人加入战场。
就算是加入再多的人又能怎样?
都是一些没有任何作战经验的百姓。
在腾龙军的大炮轰炸下,四处乱窜。
加入的人数越多,战场就越乱,腾龙军五百多门大炮齐射。
大量阮军被炸死炸伤,残肢断臂四处都是,还有不少人往后退,冲乱了后面部队。
阮军战场上哀嚎声一片。
腾龙军阵地士气高涨,尤其是第一次实习的炮兵学生们,这一课注定比前面几年学得还多。
阮军这一次冲锋,丢下了近两万尸体。
大多数都是被炮弹和他们自己人踩踏而死。
他们冲锋部队太过于密集,一炮就能炸死炸伤几十人,就算是迫击炮都能造成十人左右的伤亡。
重机枪和轻机枪不响则罢,一响那就是阎王爷开始向他们索命。
成片成片的阮军倒下,投降的机会都没有。
最后他们退回城内的时候,城门只有那么大,都想赶紧进城。
就出现了大量踩踏事故。
那时候他们不会管踩到了哪里,只要能进城保命,比什么都重要。
气的阮敏浩想将城门关闭,不让这些人进步。
只是这些人都挤在城门口,即使想关门也关不了。
腾龙军还趁机反冲锋,又造成大量阮军死亡。
最后还是法军大炮,还有城楼上的阮军阻断了腾龙军继续进攻。
腾龙军虽然止步城门口,但这一战基本没有伤亡,最大的伤亡就是反冲锋被法军阻拦时,伤亡了几人。
阮军最后逃回城内后只剩八千多人。
一战损失近两万两千人,可以想象此时城门外面,究竟有多少阮军士兵尸体。
阮敏浩来到杜伯蕾面前请罪。
“副司令,对不起,没能完成你给我下达的作战命令,还让我军损失了两万多人。”
“阮敏浩,你现在知道为什么我们法兰西要来帮助你们阮朝了吧?”
“我们是来帮助你们实现富足,富强的。”
“你看看你们这么多人都打不赢对面腾龙军,要是我们法兰西有这么多人,腾龙军早就被我们一网打尽。”
“这次也不怪你,都是你手下的人太愚蠢。”
“接下来你要好好配合我法军守好兴化,我们现在是在帮你们守国门。”
“好的副司令,我一定守好兴化,不让腾龙军从兴化再往里面踏一步。”
“嗯嗯,你下去吧。”
“是!”
等阮敏浩走后。
杜伯蕾将自己面前的文件全部扔到了地上。
“蠢猪,都是蠢猪,就算是三万头猪也能冲过腾龙军阵地,摧毁他们的炮兵阵地。”
“死了两万多人,腾龙军基本上零伤亡。”
“他们腾龙帝国有句谚语,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我就是碰到了猪队友,废物,一群废物。”
杜伯蕾在办公室气的火冒三丈。
可是他也只能先稳着阮敏浩。
没有阮军的话,他那一万人分分钟被腾龙军消灭。
接下来腾龙军从四处城门不停轰炸。
阮朝城池都年久失修,腾龙军的火炮有是无烟火药,爆炸威力异常凶猛。
杜伯蕾都不敢靠近城墙。
守城墙的士兵基本上都是阮军。
两千多门大炮轰炸一座城池,这座城池已经摇摇欲坠,虽然有坍塌的可能。
腾龙军可不是和攻打大清一样,我只打哪里,让百姓躲到哪里。
无差别轰炸,城内的阮军和法军基本上无处可躲,无处可藏。
城内出现大量人员伤亡。
杜伯蕾每过一段时间都能收到通知,他们又阵亡了多少人。
这样下去可如何是了。
杜伯蕾给阿利莱斯发报,求助支援,并问阿利莱斯他们该怎么办。
一天的时间阮军伤亡三万多人,基本上少了一半的阮朝士兵,城内到处燃烧起了熊熊大火,大量物资被毁,被烧。
阿利莱斯收到杜伯蕾的求救信后,他让自己心腹马克西姆·德·拉图尔带领两万法军,三万阮军前去支援杜伯蕾。
这五万人包括阮军都是阿利莱斯的精锐部队。
他在河内的这八万阮军,有五万精锐,三万新兵。
三万法军更是精锐中的精锐。
他们还带了几百门大炮,准备趁腾龙军不注意,灭掉他们正北方的这支腾龙军主力部队。
这五万人阿利莱斯下达命令后。
就由法兰西上校马克西姆·德·拉图尔带着离开了河内,往兴化城方向赶去。
杜伯蕾现在每天都在期待援军的到来,他们每过一天,城内都会有几万人死去,士兵都有近万人。
要是援军来得晚,只有给他们城内所有人收尸。
兴化城城楼基本上已经被轰塌,可是腾龙军就是不全面进攻。
一点一点的往城内逼近。
所过之处寸草不生。
杜伯蕾都带人进行了好几次突围,就是没能冲出去。
现在杜伯蕾他们被困在兴化城的城主府附近。
依靠巷战还在苦苦支撑。
马克西姆带着五万人一路急行,他们离河内越来越远。
就在三江汇合之处,他们准备过江,到达河的对面,过了河离兴化城也就不远了。
马克西姆没有过多耽误,命令大军渡河,他们早就准备好了船只。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就在他们这一面,一旁的山林里埋伏着一支一万多人的部队。
这一万人正是云南军区副司令,冯子材带领的第十一军第一师。
法军和阮军开始渡河,他们这批人要分好几次渡河。
第一批有几千人护送大炮过河。
河流很宽,因为这里是三江汇流之地。
第一批人成功过河,他们还在卸货。
然后将大炮放在一旁等待组装。
船只继续回去接人。
第二批有一万名法军士兵,一万名阮军士兵。
冯子材从望远镜看到这两万人登船后,让人通知河对面,准备行动。
原来冯子材早就派人注意到了这个地理环境。
他认为这里是半渡而击最佳地点。
然后就报告给了甘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