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 南下巡查 黄盖这是正式认主了

“王侯将相, 宁有种乎?”早在许多年前,就有人在大泽乡登高一呼,发出了灵魂的质疑。

百年间, 不断有人挑战着阶层的规则。秦汉战乱不断, 依靠军功上位者横有之。东汉末年虽然阶层固化, 却也不乏寒门出来的贵子。

比如曾经把持天下权柄、左右朝政的董卓, 就是西凉寒门出身。再比如,拼军功的并州军将领吕布、高顺等人。

在这样的背景下, 出现渴望行侠仗义、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同时让底层百姓改变生活和阶层的人, 也就不奇怪了。

徐庶就是底层中, 渴望带领他们改变的带头人之一。

燕绥将反复修改后的教义交予徐庶,徐庶果然深为认同。

“男人皆兄弟, 女人皆姊妹,人人有饭吃,人人有书读, 原来这才是我内心深处渴望的世界。”

看完之后, 徐庶犹如醍醐灌顶,自己心里那个模模糊糊的目标顿时清晰起来。他大为感动:

“庄主不计前嫌, 将这么重大的任务交予我去做,徐庶无以为报,只能在此立下誓言, 不收服青州,誓不回头!”

燕绥:大可不必……

经常回来述职也是必要的啊。

她将人人平等的概念替换为了“男人皆兄弟,女人皆姊妹”,这样更容易被底层的百姓理解和接受。

见徐庶热血上头,燕绥便没扫兴, 继续叮嘱说:“这次你是秘密任务,我们的共产教义尚不为世人理解,便是豫州同僚也不要透露半分,可以么?”

尤其是荀家、陈家还是司马家,他们有属于自己世家底蕴和骄傲,从心底就不认可“人人平等”。其治理百姓的观念重在一个“稳”字,甚至还带着愚民、弱民的影子。

“属下明白,”一想到自己比被平时颇得倚重的前辈更得庄主信任,喜欢行侠仗义的少年徐庶更是热血沸腾,发誓道:“徐庶若有背叛之举,便让我五雷轰顶,魂飞魄散!”

燕绥微微一笑:“我再赠送你一些器具,保你在青州得到百姓信任。”

说罢,从袖子里掏出来了一个巨大的药箱盒。

饶是知道庄主的神通,徐庶还是再一次被惊在了原地。

“这是止疼喷雾,喷在伤口上立即能消炎止痛,有立杆见效之能。”燕绥一件件同徐庶解释:

“这个是退烧秘药,想来你是认识的,这个是止泻药、这个是治疗心绞痛的硝酸甘油,我在上面贴了标签……”

徐庶一一记下,知道这些药不但能救人性命,还能帮助他快速在青州底层百姓中拿到信任,建立起自己的势力。

燕绥知道这带着居高临下的怜悯,还有很强的功利性。但在人命如草芥的东汉末年,只要一张符水、一副草药就能发动百万黄巾军叛乱的背景下,药是无往而不利的武器。

“我们和黄巾贼不同,是为了让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燕绥道:“因此不可过度宣传道术和仙术,美好的生活终究是要靠人的双手来创造,我想这些元直必有分寸,不必我再强调。”

“庶记下了,我会着重在青州强调均分田地,永不赋税这一条的。”徐庶懂燕绥话里面的深意,既要在黄巾军肆虐中打开一道缺口,又要引导他们思考怎么重拾人生。

“不过,百姓不赋税的话,日后府衙要如何承担?”他看着教义,疑惑问道。

“屯田不但能自给自足,还能供应府衙,这点元直已经看到了吧。”燕绥微微一笑:“而且不直接缴税,焉知在采买盐铁的时候,税赋已经在里面了呢?”

徐庶恍然大悟,看向燕绥的眼神充满了敬佩。

燕绥摆摆手,其实这都是后人总觉出来的智慧罢了,她只是拿来一用。说白了,盐铁这类必需品牢牢掌握在官府手里,就能调控经济:

“青州的生产和阶级都被大量摧毁,正是百废待兴、建立秩序的时候,你到了那边切记泛泛而谈,一定要经常组织小组讨论,结合教材启发人心。等他们成长起来,发动他们深入群众,引领百姓反对军阀,在青州建立我们共产教的政权。”

她很期待徐庶的表现,也不知道能走到哪一步。不管怎样,这都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即使袁绍、公孙瓒等人得到了青州的地,也得不到青州的人。

没有人的田地,不过是没有价值的荒地。

过了两天,徐庶就收拾行礼,带着意气相投的兄弟和部下,往青州去了。

这前去的方向,对陈宫都是保密的。陈宫虽然百思不得其解,但考量到庄主做事总有自己的道理,便也没再多问。

而燕绥在巡查了汝南郡,考核了大量的官员、恩威并施后,她启程向西南,进入了荆州。

出人意料的,在路上她收到了一封说媒信。在态度鲜明地表明自己要清修,干脆利落地拒绝了好几拨媒人后,现在豫州已经很少有人来碰一鼻子灰了。

这次的来人却不是豫州人,而是扬州庐江郡的一位名士。他要说媒的对象不是别人,而是……

“不会是历史记载的大小乔吧?”在看到上赶着给自己送妻妾换取好处的富商姓桥,且是庐江郡人,燕绥敏锐地猜测起来了他的身份。

听说历史上大小乔的父亲成谜,只留下乔国老的称谓,她一时也无法断定。

不过,这商人也太无情了吧,小女儿才九岁,就作为添头,陪嫡姐出嫁。大乔也才十二岁,这也太丧心病狂了。

看完信之后,燕绥这次没有直接拒绝,而是让诸葛亮措辞委婉地写了拒绝信。其实早睡对小孩身体好,这活计应该找法正来干的。

但不知道为什么,每次燕绥看法正所谓“谦逊守礼”的文书,都带着些阴阳怪气的不服气。可想而知,这孩子就是不喜欢委婉地写文。只能找脾气温和、什么文书都信手拈来的小诸葛亮了。

再对典韦说:“你私下同媒人说,将来能做主母的,必须是出自颍川学院的才女。”

她能做到的,也只有这些了。

典韦虽然不明所以,还是乖乖地去做了。

夸赞了来加班的诸葛亮,燕绥问他:“孔明,你说我在扬州募兵是不是引起当地官员的警觉了?”

连当地大户都看好自己,想要来豫州得到庇护,那么扬州刺史陈温作何感想呢?

诸葛亮想了一下:“我觉得使君不必管陈温想什么,扬州人口少、兵器少,对我们构不成威胁。”

扬州虽然拥有6郡92邑,但人口主要集中在北部,南部的土著扬州根本约束不到。所以其能调动的兵卒有限,还得防备着南部的夷和百越族叛乱。

他补充了一句:“若真担心陈温日后同人勾结,对豫州不利,庄主不妨加大在扬州募兵的力度和加快速度。”

“哦?”燕绥饶有兴趣问:“为何这么说?”

“既然已经打草惊蛇,不如多募兵,日后就让这些扬州兵卒驻扎在边界,招降起来攻打敌人。”

现在的陈温,显然还没有做好备战的准备。

从他放任燕绥派出去的人贿赂当地太守,在扬州地盘上募兵。到他作为袁氏门生,看在过去的面子上,支持曹操在扬州募兵,就能看出来,这是一个没有野心的诸侯。只想守着自己在南面的一亩三分地,安静过活。

比起北边富庶的州郡来,扬州的确显得不起眼。其交通、商贸、人口和繁华度皆不及徐州、荆州,更遑论和繁华大州豫州、冀州等相比。

陈温估计也没想到会有人率先盯上扬州吧,所以一点备战的准备都没有,城里驻扎的兵卒都很少。

诸葛亮提醒燕绥充分利用己方的优势:“使君在扬州募兵不是讲究一锅端么?这些扬州兵卒的家眷在豫州安顿了下来,当然会去信给扬州的亲眷,这样使君的名声不断宣扬开,过来投奔的兵卒越来越多,便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扬州被逼着上前线的都是穷苦人家的子弟,若是看到豫州不可撼动,比起后方的惩罚和困顿,他们肯定更想投降。

“孔明说的很有道理,我们的确不怕陈温。”燕绥笑道:“就这么着吧。”

而且,距离陈温病死也没几年了。不得不说,有时候再多智力比拼都比不上拼寿数。历史上,司马懿不就活活熬死了所有敌人么。

郭嘉刚来信,原豫州刺史孔伷疾病缠身去世。若是按照历史的步伐,接下来便是扬州刺史陈温、徐州刺史陶谦了,也不知道他们能不能熬到自己伐徐州和扬州的时候。

或许届时,疾病缠身的他们为了秘药,会将两州奉上呢?

下达了加大募兵力度后,燕绥带着军队进入了江夏郡。

江夏郡和南郡都已被江东军和赵云的军队攻下,官员从上到下换了一批,有来自颍川郡的熟练官吏也有新来的大批实习生,还有贾诩从南阳郡调过来的一批官吏。

联军进入两郡后,就以消灭宗贼、豪强为宗旨,投降、配合的世家豪强就放一马,将他们全家迁徙到颍川郡,以后放到燕绥的眼皮子底下看着。

既然是迁徙,他们在当地的田产便不得不贩卖给官府,再由官府进行二次分配,让耕者有其田。

江夏郡的太守是燕绥委任的黄盖,原太守已经被程普杀死了。黄盖擅长行军打仗,他虽然做过小吏,在治理方面却不精通。

但燕绥必须从长沙军中则一人任太守,一是江夏郡是第一个打下来的荆州郡,任命长沙军将领为太守,这是在旗帜鲜明地告诉留在当地种地的兵卒,他们不是弃卒,而依旧是黄盖将军的帮手,也能安抚程普、韩当等人心,让他们敬业地配合继续攻打荆州。二是刚打下来的江夏郡依旧不太平,必须有武将来镇压时不时的叛乱。

黄盖是个责任心强、智商也不低的人,因此燕绥愿意交付这份信任。果然,黄盖没有让她失望。

刚上任的时候,黄盖依旧要经常带着骑兵扫除江夏郡的叛乱和土匪,他也没那么多精力去一一管理府衙。

黄盖就从官吏中提拔了四人作为自己的副手,其中两人是当地投诚的官员,另外两名分别出自南阳郡和颍川郡。

黄盖让他们主管衙门各项事宜,在他们上任前,黄盖专门找了他们谈话,态度十分坦诚:

“我没什么治理郡县的大才能,都是仰仗军功,得到孙将军和燕使君的赏识,才侥幸走到今天的位置。现在贼寇还很多,我要经常在外带兵。你们都有丰富的经验和出色的才能,以后府衙要多尽心尽力。但若有奸欺……”

他严厉的视线在四人脸上逡巡,尤其在当地的两名官员脸上停顿了三秒。他必须启用当地的官员,因为只有他们才最熟悉当地的百姓和小吏状况:“我可不是那种只用鞭子和棍子惩罚人的太守。”

说着,他扬了扬手里的《刑法》。乱世用重典,燕绥让法衍主持编纂的这本刑法量刑的上限,皆是死刑。

初时四人畏惧黄盖,都兢兢业业办事,不敢超出法律界限一丝一毫。但时间久了,发现这位长官时常不在府衙,经常带兵出去追击贼寇、安抚百姓,渐渐地几人放松了警惕。

过了一段时间后,其中三人行事不但懈怠,还收受贿赂。在一次带兵出征的时候,黄盖忽然杀了个回马枪,带人到府衙突击检查了四个副手的工作。

结果,三个副手都被抓到了收受贿赂、怠慢政务的证据。

黄盖毫不留情地将证据公开,然后判了他们车裂之刑。顿时,举郡震栗。

燕绥来的时候,看到的就是很是官员们战战兢兢工作的状态,在严峻刑罚的威慑下,没有人擅动。

她找到了黄盖谈话,先是称赞了黄盖治理的能力,随后说:“这样的高压状态虽然不错,但必不能持久。其实,现在不少人都在观望。对豪强来说,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他们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百分百的利润,他们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他们就敢犯下任何罪行,连五马分尸和千刀万剐的刑罚都不能阻拦他们。”

黄盖陷入了沉思:“使君,我曾思考了很久,自己才能有限,不能像一些官员一样,在短时间能所有政务都处理得井井有条,只能将手里的权柄分出去,恩威并施。然而只要有分权,就一定会有利益的诱惑。您这样一说,我不知道要怎么办了。”

燕绥引导黄盖思考:“公覆你看颍川郡富庶,发财的机会多,为什么被判刑的官员反而很少?”

“是因为使君有识人之明,任用官员皆是品行端正、不被诱惑的大才。”黄盖毫不犹豫地说。

“人心易变,”燕绥摇摇头:“其实约束机制才是最重要的。”

说完,她就和黄盖讲解起来了绩效考核机制。因为之前是战时,官员的考核机制并不适用。这次实地考察之后,燕绥觉得时机成熟,所以将准备好的文件给了黄盖。

她还在江夏郡的治所外溜达了一圈,亲自让人将举报箱和意见箱钉在了城门口和府衙的门口。

除此之外,她还人口流动的闹市区,放了一个大锁锁好的“燕使君意见直通车”的意见箱,上书作为豫州刺史兼荆州刺史的自己,每个月都会派人从颍川过来开箱取文书,让所有有所顾虑当地势力的人积极举报。

“胡萝卜+大棒”的绩效考核办法,末位淘汰制度?黄盖在悉心研究了之后,不得不承认,比起凭借一己之力苦苦支撑一方,还是这种治理完善,每个人都各司其职的安排更适合地方发展。

制度建立起来之后,就算自己带兵出去打仗数月,也不影响江夏郡的运行。有审计署和检察署做日常检查、突击巡查等工作,再加上举报机制,他只要在大的经营方向上拿主意,考核副手们的工作,便可以高枕无忧了。

而且,黄盖也不用因为觉得自己之力才能有限而担惊受怕了。若是他的决策同三分之二副手们的决策不一致,便会自动出发上报和备案机制,刚在南阳郡设立的荆州府衙总部,便会审核文件。

若是事态大,还会派出使者。

将整个制度吃透后,黄盖十分钦佩地对燕绥说:“能够这么面面俱到,将这样的机制完善起来的人,真是大才啊!”

“其实机制的核心是分权,”燕绥知道黄盖是个实诚人,便坦言道:“公覆没有芥蒂,让我大松了一口气。”

“大丈夫行走在天地间,当为民谋利,岂能因为自己私心,让郡县的治理陷入混乱呢?”黄盖毫不犹豫地说。

“有公覆这样的太守在,是当地百姓的服气。”

黄盖却不想拘束在江夏郡:“使君,等江夏郡全然安定下来,盖想继续出兵,平定荆州。”如果说一开始只是因为茫然和对兵卒有交代才协助燕绥攻打江夏郡和南郡,现在的黄盖深刻地体会到了整改一方、庇护百姓带来的成就感。

“那种将豪强的田地分给失地雇农的感觉,实在是太好了!”黄盖说:“若是朝廷早就这样行善积德,何至于沦落到现在这种地步啊!”

“上位者无德无才,便要承担天下混乱的后果。”燕绥淡然道:“荆州未来的安宁,只能靠我们了。”

“使君的意思是,答应我的请求了?”

“公覆的将才我看在眼里,本来想凭借你的战功,理应成为一方太守。既然你更喜欢征战,那我尊重你的选择。”

黄盖动容道:“多谢使君!”

“不过,还是要等一段时间,江夏郡还需要公覆坐镇。”

“盖晓得,一切由主公做主。”

听到这个称呼,燕绥欣慰一笑,黄盖这是正式认主了。

不枉她在长沙军上花费了诸多心思。孙坚手下的黄盖、程普、韩当等将领,都是一流的武将。在乱世攻伐,一流的武将不但能够镇守关口,还能攻城略地。统领军队的将才,十分珍贵。

南郡有太史慈镇守,燕绥十分放心。她早就派了大量的人手协助太史慈建立南郡的官场秩序,对于官员管理和绩效考核那一套,太史慈也早就接触到了燕绥送来的教材,在打下南郡之前就在筹划官员的安排和新部门的设立。

在巡查过南郡之后,燕绥要带三小只前往战场历练——位于南郡下方的武陵郡。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