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基建完成

第49章基建完成

听到李承乾的话,郭普点头,答道:“大都督,煤炉子、蜂窝煤,还有您说的那什么烟筒,都已经弄好了,您看看。”

李承乾道:“那先把煤炉子和蜂窝煤拿来。”

“喏!”

郭普会意,立刻就差人去把蜂窝煤和煤炉子给抬上来。

很快,除了煤炉子外,工匠们就拿着一个蜂窝煤过来。

这蜂窝煤为圆柱状,上面分布着贯通的圆孔。

在取货材料中,李承乾可以保证,这蜂窝煤绝对是最物美价廉的一种。

而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便于存放与取用,燃烧时间久,节省成本。

蜂窝煤不仅可以用来取暖,还可以烧水、做饭,功能多不说,更重要的是方便,制作方法也很简单。

不过对于从没用过的人来说,这种东西黑乎乎的,难免会有些嫌弃。

郭普以及几个工匠围在一起,想看看这东西到底是怎么用的。

“诸位请看,这煤炉子上端的口,就是放蜂窝煤的地方,侧面底部有一小孔用于通空气,可以让煤燃烧充分。”

“这个孔有一个盖子,倘若还没烧完,又想熄灭这蜂窝煤,就用盖子把孔盖上,然后蜂窝煤就会熄灭了。”

“…”

众人一脸迷茫,显然是没听懂那些乱七八糟的名词。

李承乾叹了口气,“你们把这蜂窝煤用火点上,然后本都督给你们示范一下吧。”

“好!”

两个工匠点头,很快就把蜂窝煤点燃,然后放进煤炉子。

“你们看好了!”

李承乾说着,就拨动着煤炉子外面的铁片,将孔开大一点。

轰!

一瞬间,煤炉子中突然升腾起一股火焰,那炽热的温度,让郭普等人不由得后退了两步。

“你们看,把铁片往上抬,火势就会变大,把铁片往上抬,火就变小了…”

“至于这个泥塑的烟筒,你们看,可以把它装在煤炉子口,这样烟就会顺着管子往外面飘去,不会导致中毒。”

郭普等工匠眼睛逐渐亮起来。

因为这煤炉子和蜂窝煤是他们一手打造出来的,很清楚这东西成本不过十几文,但如果将它卖出去的话,那价值…

当然了,蜂窝煤和煤炉子,李承乾虽然没打算卖多贵,最多也就几十文。

因为煤炉子并不重要,真正赚钱的是蜂窝煤。

蜂窝煤的定价不需要太高,这玩意儿讲究一个细水长流,价钱定太高的话,百姓那还不如买木炭呢。

所以这价格要不高不低,比如十文左右。

如果把这蜂窝煤推广至整个大唐,那就算去除成本,李承乾一年基本上也可以赚个几万两甚至十几万两。

因为现在可不像后世那样,有许多煤矿厂,现在李承乾就属于一家独大,只有他知道该怎么制作这蜂窝煤…

垄断行业是很可怕的,况且蜂窝煤不止可以用来取暖,还能用来烧水、煮饭。

等它成为大唐百姓的日用品之后,那银子可就是源源不断了。

“看来,又得找一趟那些富户了…”

李承乾呢喃着,脸上露出一个友善的笑容。

弄完煤炉子,他又走到军器司另一个房间里。

那里有五十个工匠正在奋力干活,看到李承乾进来,五十人同时停止动作,然后恭敬道:“大都督。”

“嗯!”李承乾点头,然后看着那些人道:“那活字印刷你们做的如何了?”

一个工匠拿出个活字印刷的模板,李承乾拿在手中,心情更是澎湃起来。

只要有模板,他就能大规模印制书刊,再加上陈元敬等夫子,相信用不了多久,就能改变黔州如今无人可用的局面。

到那时候,煤矿的生意也有了,人才也有了,美滴很,美滴很啊…

当然了,有模板还没啥用,还得篆刻出字才行。

这个工程很简单,就是胜在繁杂,因为…字太多了。

“正好现在你们没事做,就把九经都刻出来吧。”

大唐目前有进士科和明经科,其中进士科主要考试诗赋和政论,难度很大。

进士出身可以看作是科班出身,走的是正经的路线,既容易当官,在社会上又有声望,所以大家都抢着当。

不过其名额又十分有限,能考上一个进士简直就像现在考上清华北大甚至哈佛剑桥牛津之类的。

而明经科主要考试儒家经典,考试是先帖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考试合格叫及第,及第分四等。

明经这个科考,就像现在的函授一样,虽然比没功名强,但是由于录取分数低,招生规模大,生源质量差,一般不被社会上层看好,所以一般有志气的读书人都以进士为终身目标,而不愿意走捷径考明经。

不然为何有句话叫“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就是说三十岁中明经,都算落后了,太老了,而五十岁能上进士,那还是着名的青年学者呢。

由此可见其中的差距。

不过饭得一口一口吃,步得一步一步走。

不然容易“咔”…扯着蛋。

黔州现在连读书人都没几个,就更别提考进士科了。

但凡以后黔州能出几个明经科登科,那李承乾可能都连做梦都会笑醒。

“大都督,小人斗胆问一句,这到底是什么东西?”一个工匠忍不住问道。

虽然他们都是从系统召唤出来的,不过出来之后,就被灌输了新的记忆,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所以难免会有好奇之心。

“嘿嘿,你能提出疑问,本都督很高兴,但是这东西用来做什么,现在还不能告诉你们。”

李承乾笑了笑,“反正这件事,你们不许向任何人提起,明白吗?”

“喏!”

一众工匠恭声应道,然后继续忙活着自己的事情。

把军器司的事情都处理好了之后,李承乾才去钢铁厂和水泥厂看了一眼。

最开始李承乾只打算给水泥厂和炼钢厂分别五个工匠。

但是最后看了看,发现五人实在是太少,于是军器司那边,就只有五十个工匠。

而水泥厂和炼钢厂,则分别有二十个。

这四十个人,就相当于是老师父。

他们主要目的就是教会其他人调配水泥和炼钢。

反正这两个地方就相当于后世的厂,而百姓就是员工。

这样不仅能获得劳动力,更能带动百姓们的就业问题,推动经济发展。

十月初的时候,炼钢厂和水泥厂便已经建成。

并且近千百姓已经进入厂中学习,现在过去十几天,相信再过几天,这两个厂就能正式开始生产了。

而且这还只是第一批,要想满足整个黔州的发展,两个厂明显是不够的,等生意红火起来后,就可以开分厂,然后让越来越多的人就业…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