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与国际学者的接触

脩墨刚结束的国际学术交流让他接触到了许多世界顶尖的学者,他们各自的研究和见解拓展了他的思维边界。这次交流不仅让他提升了语言和学术表达能力,也让他体会到不同文化背景下思维方式的碰撞带来的活力。

随着假期结束,脩墨回到校园,心里却依旧回响着那几位国际学者的言论和讨论中提到的新观点。特别是来自德国的博士生赫尔曼,那位物理与工程领域的佼佼者对于学术研究的务实态度和精准方法深深触动了他。在交流期间,赫尔曼曾分享了他在材料力学方面的独到见解,这启发了脩墨对自己研究方向的新思考。他将赫尔曼的方法与系统的“多重视角展示”功能结合起来,开始重新评估自己的实验数据,从而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系统界面上,一条新的任务提示悄然出现:“任务:利用跨文化视角深化学术研究,提出独到见解,奖励跨学科创新能力+10,实验数据分析效率+5。”脩墨看到任务后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挑战。他决定用此次交流活动中的所学所悟,进一步探索自己的研究领域。

几天后,脩墨受邀参加了校内的学术讨论会。讨论会的主题是“跨学科视角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脩墨被安排在发言人之列,学校期望他能在分享中引入国际学术交流的经历,为同学们提供新的视角。演讲那天,教室里坐满了学生,大家都对这位刚从国际学术项目归来的学霸满怀期待。

脩墨的演讲开篇就提到,国际交流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方式的碰撞。为了让大家更加直观地理解,他通过系统的“知识可视化”功能,展示了他与赫尔曼讨论时构建的研究模型。这种新颖的展示方式让现场学生眼前一亮,许多人开始纷纷记录,甚至用手机拍下这些图像,深怕错过任何一个关键点。

在演讲中,他提到了赫尔曼提倡的“精细化数据分析”理念:学术研究不仅追求广度,还应在精细度上不断突破。这个观点使他意识到自己在数据处理方面的不足,过去习惯将大数据快速分析得出结论,却忽略了数据本身的精细化解读。这一教训让他明白,未来的研究中更应兼顾细节和深度,才能实现真正的学术进步。

演讲结束后,现场掌声雷动,不少同学围拢过来向他询问细节。校内的导师们也对他的表现感到欣慰,特意提醒脩墨将这些跨学科方法在科研协会中推广。脩墨答应了导师的提议,并计划在下一次科研协会例会上,组织一次关于“多视角研究方法”的专题讨论会,旨在将这种思维方式和方法引入更多学科,让同学们在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方面得到更系统化的指导。

在准备专题讨论会的过程中,脩墨再一次通过系统查询相关资料,发现“跨文化视角”的特定研究资料。系统根据脩墨的需求,为他提供了一些模拟练习,使他可以在假设的国际场景中锻炼自己对多元文化思维的掌握。这些练习帮助他进一步提升了语言表达和学术思维的跨文化适应力。

讨论会当天,脩墨将赫尔曼的精细化研究模型和德国学术严谨作风进行了深度解析,结合自己系统的“多重视角”功能,以实时图解的方式呈现在大家面前。参加讨论会的同学和协会成员们都表示受益匪浅,认为这种方式不仅开拓了他们的学术视野,也让他们认识到国际学术氛围的独特性。讨论会后,不少同学围绕着脩墨,表达了对跨文化学术交流的兴趣。还有几位学弟学妹主动表示,若有机会,希望能参与未来的国际学术交流项目,体验不一样的学术风采。

一位大二的学弟李子健对他说:“脩墨学长,今天的讨论会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觉得学术研究就是闭门造车,但听了你的经验后,才发现我们可以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视角去看待学术问题。这种感觉真的很奇妙。”

脩墨微笑着回答:“我也只是走了第一步。国际视野不仅帮助我理解问题的多样性,还让我明白了自己在思维方式上的局限性。你们也可以尝试更多跨学科、跨文化的交流,或许会发现完全不同的世界。”

系统此时弹出了一条新的奖励:“任务完成:跨学科创新能力+10,实验数据分析效率+5。获得‘跨文化适应力’称号。”他看到奖励的瞬间,感到内心的满足与成就。这次交流和系统的辅助,不仅让他成为了学术上的进步者,也逐渐成为校园中连接多学科、多文化的纽带。

几天后,脩墨收到赫尔曼的邮件,对方在邮件中介绍了德国实验室的最新进展,同时也表达了希望将来能够再度合作的意愿。

十一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

立即抢充(活动时间:10月1日到10月7日)

$(".noveContent").("halfHidden");setTimeout(function{$(".tips").("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