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44 文桓会

这简直就是大耳刮子抽脸上还吐口水,在座的几人尴尬的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砰!”桓温猛的一拍桌子,面红耳赤的道:“骂的好,确实是一群尸位素餐的酒囊饭袋,该骂。”

众人先是惊讶,随即释然。桓温确实有资格骂,而且他也有资格说自己努力了。

最尴尬的是谢奕,谢家最落魄的时候依然是排在前列的士族,关键是谢安还参加了兰亭文会。

梁贤也知道自己失态了,这要是传到皇后耳朵里会失分的,连忙道:

“经过此事陛下对朝廷和士族完全失望,准备靠自己来拯救苍生……经过缜密思考后,他决定带我们去朝廷势力薄弱的岭南。”

“但这个计划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没有朝廷的旨意我们不可能越过上千里的距离到达岭南。”

“这时候皇后娘娘出现了……嗯,她是被流民营的一伙恶棍绑架的,陛下救了她。”

“具体的过程当时我年龄小不是很清楚,只知道最后娘娘被陛下折服加入了我们,还出主意找顾家的顾源打通关节取得通关文书。”

郗超忍不住问道:“顾……顾源?他是世家子弟,应该不会这么好说话吧?”

梁贤愤愤道:“他当然不会平白无故的帮我们,折扇是陛下创造的,把这个名声送给了他才肯出手帮忙。”

郗超惊讶的道:“你说折扇是……唐皇发明的?”

梁贤恨恨的道:“是啊,无耻小人窃取陛下的成果,将来有他们好果子吃。”

众人心中忍不住为顾家默哀,同时也为顾源的行径感到不齿。

桓冲却说道:“以顾源的身份和为人,他应该会把你们都杀掉才对,这样就不会被拆穿了。”

梁贤摇摇头道:“具体的情况我不知道,好像是陛下和太师用计,让顾源误以为我们和谢家有关系,他投鼠忌器不敢动手。”

郗超恍然大悟道:“当年顾源动用家族的力量,把一群流民送去岭南,很多人盛赞他有仁爱之心。”

“再加上折扇的出现,为他博得了一个折扇郎的美名,靠着这个名声才成为秘书郎。但之后却表现平平……原来是这个原因。”

经过他的提醒,众人才想起这么一回事,也都感慨不已。

只有谢奕,心中那叫一个百味陈杂,真是个好女儿啊,胳膊肘这么快就往外拐了。

梁贤继续说道:“去岭南的过程和谢将军所言相差无几,我就不赘述了。”

“只是我们并未得到外力的帮助,一切都是在陛下的指挥靠着我们自己一步一个脚印拼出来的。”

“拿下晋安县之后陛下并未自满,而是带着我们去了东宁……以前叫夷州。”

“简体字、青花瓷、白瓷、玻璃、印刷术,包括这些书籍都是出自陛下之手。”

“陛下说过,他要解救天下苍生,要让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贫有所依,难有所助……”

“他要建立属于全体人民的大同世界,要让华夏文明更加的辉煌灿烂,要让我们成为世界的主人。”

梁贤一脸的狂热,声音都情不自禁的提高了好几个八度。

通过表情和声音众人都知道,他是真的崇拜唐皇,甚至把唐皇当做了神灵一般。

“陛下说过,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要卧薪尝胆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走……十五年蛰伏,终于有了现在的大唐。”

说到这里,他看向众人的表情带上了些许的狰狞:“所有阻挡在我们面前的障碍都会被摧毁,绝无幸免。”

众人忍不住打了个寒颤,他们毫不怀疑,要是有谁敢说个不字,他能当场把人撕碎了。

过了一会儿桓冲问道:“那你们为何要如此隐瞒自己的情况呢,甚至编造了汉末后裔的谎言?”

梁贤反问道:“一个刚刚建立的国家,和一个建立几百年却从未表露过野心的国家,哪个更能打消大家的疑虑获得信任呢?”

答案不言而喻。

郗超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问了一个问题:“为何连无奕公都要欺骗呢?”

谢奕不满的瞪了他一眼,这不是挑拨离间吗。

梁贤耸了耸肩道:“为了不让谢将军难做。”

这个回答……众人只能说太棒了,他们忍不住想竖大拇指。既解释了原因,又给谢奕留足了面子。

可不就是不想让谢家难做吗,而且是各种意义上的。

谢家不用觉得自己的女儿嫁给普通人心里不舒服;避免了他们插手唐国,搞的双方矛盾重重;自然也包括他们不需要出力帮唐国。

但……众人都用同情的目光看向谢奕。

现在他们再也不怀疑他的话了,谢家确实没有出卖过晋国,甚至都没有帮唐国做过任何事情。

因为人家根本就不信任谢家,连边都不让他们摸。

关键是,女儿还是皇后,为唐国的建立立下过汗马功劳,属于那种有实权的皇后。

就这还能把谢家骗的团团转……这胳膊肘都快拐到天上去了。

知道真相的谢奕自然是恼羞成怒,要不是地方不对,他当场就能跳起来。

但梁贤下一句话却扭转了整个局面:“为了奖励皇后娘娘为唐国立下的功勋,陛下特许谢家为诸侯,有封国的那种。”

????啥?诸侯?有封国?

别说桓温、郗超他们了,就连谢奕都以为自己听错了。

梁贤又补充了一句:“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封国不会选在中原,甚至不会选在脚下的这片大地,而是在海外。”

众所周知的原因?那是什么原因?

众人都不是蠢人,都猜到了他指的是什么。

大一统概念已经深入人心,把封国放在中原将来必然会被朝廷灭掉,放在海外就没有那么多顾虑了。

至于海外会不会太荒凉……和封国比起来又算的了什么。

这一刻众人看向谢奕的目光从同情变成了羡慕嫉妒,真是生了个好女儿啊,为啥自家的姑娘就没这么好的命呢。

谢奕也被狂喜淹没,什么愤怒、什么隐瞒、什么胳膊肘往外拐……那都不是事儿。

……

有了梁贤的横插一脚,桓温等人对谢奕的误会也解除了,投降的事情自然也不再是问题。

谢奕知道桓温他们估计有很多事情要讨论,就借口想多了解一下女儿的情况,带着梁贤离开了。

这也不完全算是借口,他确实想知道女儿的情况,以及唐国的情况。

等他们两个离开,桓温、桓冲和郗超三人都露出唏嘘不已的表情。

桓冲羡慕的道:“谢无奕真是……好运气啊。”

郗超猛点头,一脸认同。

桓温先是若有所思,过了许久似乎想通了什么,道:“我们未尝没有机会。”

桓冲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解的道:“什么机会?”

桓温却没有解释,而是说道:“很多事情言之尚早,只有见过唐皇之后才能知晓。”

又问郗超道:“唐国那边有没有消息传来?”

郗超道:“今日一早就传来消息,说您随时可以过去。”

桓温道:“有些事情我还需要仔细思考,明天一早咱们在去吧。”

郗超道:“是。对了,要不要邀请无奕公一起过去?”

桓温叹了口气道:“先是君臣才是翁婿,叫上一起吧。”

如果谢奕不去,唐皇或许不会说什么,但他手下的那些大臣绝对会很不高兴。就算有谢道韫这个皇后在,谢家的日子也不会太好过。

作为老朋友,桓温还是选择再扶他一把。

……

唐军大营。

燕国虽然投降了,唐国反而更加的谨小慎微。毕竟这是十七八万军队,一个不好会出大问题。

没投降的时候对方是敌人,敢有异动直接开炮就行了。投降之后考虑的就是收心,枪炮在犀利都没太大的用处。

不过还好,做思想工作是唐国最擅长的东西之一。别说各级政委,就算是普通的士兵耳濡目染之下也能叨叨几句。

文易抽调了五千人入主燕军大营,给他们做思想工作。

当然,光靠嘴巴说是不行的,还要有实实在在的好处。

这时候大米饭和罐头的派上了用场。

一日两餐连油腥都见不到的燕军士兵,在‘美食’面前几乎没有任何抵抗能力,两顿饭下去大部分人的抵触心理就没有了。

然后忆苦思甜、反思大会、批评自我批评之类的办法齐出,再加上公平分配土地,低税率等政策之下,没几天燕军就普遍被转化。

尤其是按户口分配土地,简直是杀手锏。

从古至今,土地都是国人最重视的生产资料,没有之一。可以说土地情结深入了骨子里,谁给他们土地,他们就能给谁卖命。

他们不光要接受投降的燕军,还要迅速接收那些土地,防止有豪强大户乃至军阀作乱。

这个时候,燕军就派上了用场。

文易从中抽调一部分汉人出身,改造又比较好的士兵,组成了保安团跟随大军行动。

他们的作用是唐军接收城池,他们协助治理。

战事进展的过于顺利,一时间接收工作反而让文易有些手忙脚乱,不得不派人传旨给国内,把前几年培养好的官吏全部送到燕国来。

就在唐军上下忙作一团的时候,桓温、郗超、谢奕三人前来拜见,梁贤也跟随他们一起返回。

得知自己老丈人也一起过来,文易到没有觉得紧张不自在什么的,到了他现在的身份地位,只有别人不自在的份儿。

但不管怎么说,前世的记忆影响下,还是觉得有些别扭,不过除此之外就在没有别的什么影响了。

梁贤先一步上前道:“参见陛下,臣不辱使命……现回营复命。”

文易颔首道:“不错,你的功劳我记下了,回头论功行赏少不了你那一份。”

梁贤道:“谢陛下。”

文易道:“最近要接管燕国城池人手实在紧张,你回来的正好,去帮忙处理此事吧。”

“是。”

等他复命完成离开,桓温三人才被带进来参拜。

“参见唐皇陛下。”

文易起身道:“哈哈……三位免礼,这位想必就是桓温桓大将军吧……久闻将军大名,今日终于得见真人矣。”

见对方并不倨傲,桓温心中的担忧放下了不少,道:“区区薄名不足挂齿,陛下才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让人佩服。”

然后文易又和谢奕打了招呼,但态度并未有什么差别。毕竟现在双方是以君臣身份相处的,天地君亲师,君在亲前的。

谢奕为了避免双方尴尬,表现的也比较沉默,把谈话的机会留给了桓温。

事实上今天的主角就是桓温和唐皇,他们也不好喧宾夺主。

互相吹捧是少不了的,文易夸赞桓温治民平叛有功,重点说了北伐复国的功劳。

桓温也同样夸文易高瞻远瞩、雄才大略,能力非凡,爱民如子什么的。

互相吹捧是最能拉进人距离的事情,两人很快就变得熟络了很多。且通过刚才的试探,也都知道了对方对自己大致的看法。

有了这些基础,后面的话题就好进行了许多。

桓温把话题引导向了世界地图,并问出了自己的疑问:“不知道陛下是如何知晓世界的真实模样?”

文易早就猜到他会有此一问,道:“有些事情实在无法解释,你就当我是得了天授吧。我发明的那些东西,编写的书籍等等,都是天授。”

桓温却没有任何的怀疑,而是笑道:“这确实是最好的解释……陛下准备如何处置这些大陆呢?”

文易没有说具体的方法,只说了一句:“天下是属于华夏人的。”

桓温大笑道:“哈哈……好,好一句天下是华夏人的。陛下只胸襟亘古未有,当事臣从未佩服过任何人,你是第一个。”

文易笑道:“哦,那真是我的荣幸。”

桓温又问出了第二个问题:“天下之大,不知陛下准备如何治理?”

文易看了谢奕一眼,才说道:“桓将军既已知晓,又何必多问呢。”

即便早就有了猜测,真正得到证实,桓温依然惊讶、兴奋的道:“陛下此言当真?”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