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皇帝问策

“前段时间,我去看望信安王,他老得下不来床了。唐初的时候,我宗室有孝恭、道宗等名将,威震天下。现在只剩下信安王,也即将离我而去。”

李隆基示意李瑄落座后,动情地向李瑄说道。

他口中的信安王,名李祎。是李世民第三子吴王李恪的孙子。

在开元年间,李祎由文至武,任陇西节度使,千里奔袭,以极小的代价,拿下唐、吐蕃边境最重要的要塞,石堡城,使大唐完成对吐蕃的战略主动,反守为攻。

后又大破奚、契丹,功绩卓著,是当之无愧的名将。

若论对大唐的战略贡献,李祎在当代仅次于王忠嗣。

“信安王是宗室的楷模,臣一直希望能如同霍去病一样,封狼居胥,为圣人开疆万里。”

李瑄向李隆基表达心迹,他懂李隆基的意思。

李隆基希望宗室中,能再出现信安王李祎那样的名将。

李瑄本不想穷兵黩武,但他更清楚李隆基的喜好。

王忠嗣在几年后是怎么失势的?

阻挠边功!

谁敢在这个时候说出“铸剑为犁”,李隆基一定会将其撵出长安。

李瑄想要掌权,一定要贯彻李隆基的意志。

“七郎志大,然霍去病的功绩,可不是容易做到的。突厥已如冲风之末,不远矣!”

说这话的时候,代表李隆基已经开始考验李瑄的武略、眼界。

“圣人英明,突厥汗国覆灭已是时间问题。然草原诸部,回纥最强,麾下控弦之士十万,制度分明,回纥首领骨力裴罗,果决而英勇,其子磨延啜精明而睿智。他们必然会尽拥匈奴故地,成为草原新霸主。”

李瑄微微思考后,向李隆基回答道。

“七郎真有远见!”

李隆基惊讶,因为李瑄的话,与王忠嗣上书几乎一致。

王忠嗣也认为,拔悉密和葛逻禄不足与回纥争锋,如果灭掉突厥,回纥会尽拥匈奴故地。

“七郎觉得要如何去做?可畅所欲言,不必顾忌。”李隆基又问策于李瑄。

“草原部族,逐水草而居,不易控制。且我大唐当今大敌为反复无常的吐蕃,和变数横生的西域。国家虽然兴盛,然树敌太多,并非是明智的。圣人可向回纥部落许诺,准许他们建立回纥汗国,尽拥匈奴故地。但必须年年向大唐进贡优质马匹,貂皮。”

李瑄向李隆基建议道。

在历史上的天宝年间,回纥是大唐名义上的藩属,虽然接受册封,但回纥在政治、军事上,完全自主。

所以安史之乱的时候,回纥也想从大唐捞一些利益。

鉴于历史上与回纥关系总体还算融洽,李瑄不会建议李隆基对回纥动武。

“突厥一直死灰复燃,一遇变故,便寇我边境,夺我百姓,窥我财物。回纥如果建国,是否会和突厥一样,见利忘义?”

李隆基担忧这一点。

自开元二十九年,吐蕃在廓州达化县屠城以来,李隆基就对吐蕃恨之入骨,不再相信吐蕃所谓的“舅甥之好”。

吐蕃一直是李隆基心腹大患。他的战略,也是以对付吐蕃为主。

“圣人不必多虑,回纥即便建国,也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势。自古西域是草原的羽翼,只要我大唐牢牢把握住这双羽翼,回纥就会被锁死在草原与大漠,我们再拉拢一些草原其他部落,用以制衡。回纥一旦有异心,数路兵马同出,顷复间将其覆灭。”

李瑄将战略方向,禀明李隆基。

当然,如果大唐失去西域,对草原的钳制,便不复存在。

“善!”

李隆基的心中一下明朗。

“一个月前,安西都护府上书,远隔重山,一个叫大食的国家,不断东扩。原本属于大唐藩属的昭武九姓,先后臣服于大食,现在欲要笼络西域诸国。七郎怎么看待?”

本不该问李瑄这些,但李瑄提到西域,李隆基尝试询问一番。

他准备下诏让安西副都护和王忠嗣回京,为他讲述往大食去的里程详细。

“臣结识过大食商人,对大食有些浅薄了解。大食国土广袤,横跨海洋,直至欧罗巴的疆土……但是近年来,大食国内有两个派系争斗,不死不休,已无心东扩,暂不用担心大食……”

李瑄向李隆基讲说道。

现在的大食为白衣大食。

等过几年,强悍的黑衣大食才会建立。

看李隆基还是有些不了解的样子。

李瑄索性着重向李隆基介绍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拜占庭帝国伊苏里亚王朝、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和他们所信奉的宗教、特点。

这些新奇,李隆基听得入迷。

“待吐蕃臣服,可重兵陈于西域,与大食争昭武九姓之地,重建波斯都督府,彻底统治西域,将大唐和圣人您的威名,传至四海!”

最后,李瑄向李隆基画大饼,使李隆基热血沸腾。

仿佛回到数十年前,他带领五百死士,铲除韦后的时候。

他没想到李瑄连域外之事,都知之甚详。

鸿胪寺的官吏,都没有告诉他这些。

真奇才也!

“我素闻丝绸之路上的大国,但不曾想这些国家竟如此广袤。七郎觉得,我大唐和大食、拂菻、大秦相比,孰强孰弱?”

李隆基的掌控欲,驱使他想得知大唐的地位。

大食是唐人对阿拉伯人的称呼,拂菻是唐人对拜占庭人的称呼,大秦是唐人对法兰克人的称呼。

但又常常将西方人统称为拂菻或者大秦。

“我大唐继中国正统,为天朝上国。即便是最强大的大食,人口也不到大唐的一半,且远远比不上圣人治下的大唐繁荣。”

李瑄说得是实话。

虽然阿拉伯帝国面积更广袤,也善于征战,打得西方抱头鼠窜,但人口实打实的只有大唐一半。

手工业、农业,也差甚远。

封建时代,人口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基础。

所谓的拜占庭、阿拉伯、法兰克,也和中国一样,有众多朝代。

但中国在千年以后,还是中国。而这些国家,却消失在历史的长河。

“这样的话,夺回被大食侵占的昭武旧地,朕之大唐必威震西方。”

听李瑄的话,李隆基心中得到宽慰,又豪情万丈地道:“古往今来,没有一个皇帝能做到这样吧!”

“圣人乃千古一帝,雄才大略,必能如此。”

李瑄见自己画大饼有效,将能用的赞誉都用上。

接着,李隆基问李瑄排兵布阵之法,李瑄说出后世成吉思汗的骑兵战术,让李隆基耳目一新。

又问《孙子》《吴子》,李瑄对答如流。

此时,李隆基认为李瑄是他的霍去病。

可以帮他完成赫赫武功。

“如果要完成这些功绩,一定得是七郎这样的臣子辅佐。”

李隆基喜爱李瑄更甚,正色言道:“朕欲封你为丰安军副使,你可愿意?”

之前他爱惜李瑄的文采,不想让李瑄去边疆。

在了解这些见闻后,他准备大力培养李瑄。

“臣……愿意,臣必以死报效,不让胡人踏入大唐一步。”

李瑄没有丝毫犹豫,起身向李隆基谢恩。

丰安军,朔方节度使下的一个军事重镇。

被李隆基钦点的副使,如果能立下军功,更容易被李隆基注意,晋升轻而易举。

李瑄也知道,现在是大唐覆灭突厥汗国的关键时刻,正是立功的最佳时机。

这是他做梦都想得到的机会。

“我知道朝野对我任用胡人为上将,颇有非议。七郎将从军,如何看待呢?”

李隆基让李瑄起身后,又问李瑄一个问题。

其实在李隆基心中,已经有不可动摇的答案。

那就是李隆基认为胡人不像汉臣,在朝堂盘根错节,更容易驾驭。

作为政变起家的皇帝,他不放心一个士族出身的汉将,掌控重兵。

王忠嗣是李隆基的养子,最起码李隆基现在绝对信任他。

但是李隆基忽略一点: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李瑄心知肚明,但不能去忤逆李隆基,于是缓缓说道:“臣听闻上古圣君武丁连板筑奴隶都可以任用,所以得到傅说这样的圣哲,辅佐中兴。君王用将相是君王的事,臣子尽忠职守即可。其他的事,就不用多操心了。”

“七郎知我心意!正如我用牛仙客一样,都说牛仙客才疏学浅,但牛仙客几年宰相,国泰民安,现在牛仙客已故,谁又能说不是呢?”

李隆基对李瑄的回答满意,抚掌微笑。

这一刻,李瑄眼中闪过复杂。

犹记得李隆基在开元年间的英明。

与宰相姚崇君臣交心,约法十章。

将宰相宋璟的话书之座右,出入观省,以诫终生。

将宰相裴耀卿的表文随身自带,提示自己爱护百姓。

因为宰相苏颋的葬礼,放弃游乐。

被宰相韩休追谏,日益消瘦,说出“吾貌虽瘦,天下必肥”。

被宰相张九龄犯颜直谏,面红耳赤,依然追忆“九龄风度”。

开元盛世,绝非偶然。

然而当年的勤奋节俭,早已陷入温柔乡之内,陷入好大喜功之中,不能自拔。

李瑄明知道李隆基有的事情是错的,却不敢多说。

历史上的张九龄和天宝年间的一桩桩大事为李瑄验证许多,知道哪些言论触碰不得。

他只能在心中制定自己的计划,步步为营。

按理说这个时候,李瑄该要告退。

但李隆基却吩咐高力士,将珍馐美酒送到沉香亭,他要宴请李瑄。

平时宰相和三品的官吏,才有这样的待遇,这是对李瑄莫大恩宠。

宴上,李瑄总是称赞李隆基是圣君,虽然李隆基笑骂李瑄“能说会道”、“过于粉饰”,但心里很是高兴。

……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