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二四章 没有真相

这一份书信,能看到耶律乙辛在最后时光的情绪。

有北辽魏王的感触,也有耶律乙辛作为一个人的领悟。只可惜,他还是活在自我的世界里,到死了都没有醒悟。

书信所表达的很乱,愤懑?懊恼?愧疚?以及不甘,可能都有些。

甚至带着对大宋浓浓的不满,以及自己对大宋朝廷猜测的得意……

倒是真不失一个枭雄的本色。

“官家,出兵吗?”

王安石也不得不承认,耶律乙辛猜对了,大宋确实是想在耶律乙辛那些叛军被歼灭的那一刻,开始出兵北伐。

这无可厚非。

内阁商量过,也跟官家交流过。

北上跟北辽作战的难度,在于北辽骑兵改变以往列阵对战冲击的做法,学耶律乙辛那样,化整为零,采取官家所说的游击战。

若是那样,国朝应对相对要麻烦。番骑队对北辽骑兵,不像战车阵对战,没有绝对的优势。

而国朝出战的时机,选择在北辽朝廷歼灭耶律乙辛叛军之时,是因为那时候的北辽朝廷,是自认为最无敌的时候。

经过大宋朝廷两次的试探性进攻,也给北辽朝廷造成了大宋战力不过如此的印象。

最为重要的一点,北辽内乱一年,耶律乙辛祸害多半年,这近两年的战乱,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耗北辽的战马储备,甚至让北辽的战马捉襟见肘。

以多数将帅的分析,这时候的将士最为暴烈,甚至发生营啸都可能,更何况作战?

也就在这样的时机出战,才能将北辽的作战主力,尽数拉到河北道,堂堂正正的跟大宋正面作战。

耶律乙辛猜对了,王安石不舒服,估计整个内阁都不舒服。

谋划了这么久,官家和内阁,所有的事都表演的很真实,包括两次出兵的不同意见,以及这次舆论的风起云涌。

结果却被一个逆臣看明白了,确实让人不舒服。

“造势吧!”

“造势?”

“对!朝廷要在全国朝掀起准备出兵北伐的舆论导向,造出一副要大举发兵北上的势头。”

官家的话,让王安石有些不明白。朝廷本来就是要筹备出兵了。谁都知道,一旦北辽朝廷决定围剿,那么耶律乙辛的叛军就很难活下去。

而时机就在此时。现在官家说要造势,做出一副北上态势来,难不成还不准备出兵吗?

“官家,如何造势?目的为何?”

“所谓造势,自然是势为主,而不是以实事为主。北辽朝廷围剿耶律乙辛的叛军,如今在国朝也应该是有所觉察,那朝廷就将这样的事广而告之。”

“同时,朕以为,可以选择部分叛军家眷情真意切的书信,也公之于众。受国朝恩惠,而心向国朝,自然有心劝叛军归属国朝。但,路途遥远,又被北辽围剿阻隔,实在难以南下归顺大宋。”

“一些叛军将领的书信,包括耶律乙辛的书信,也可以节选一部分予以刊登,让国朝的臣工百姓乃至叛军的家眷都看到,这些叛军因为国朝善待他们家眷,便生出了归顺大宋之心······”

“想做国朝顺民的叛军,国朝也是有义务解救的,特别是即将被北辽围剿之前,朝廷喊几声出兵征讨,甚至遣使北上斡旋以解救那些叛军,都是应有之义······”

这······王安石明白了,内阁诸位臣工够明白了。

先刊登北辽朝廷围剿叛军的事态,再选择性刊登心属大宋家眷的书信,再配合叛军书信的节选,在国朝形成一个这些叛军择良木而栖的现状,却被北辽朝廷阻拦。

因此,朝廷便遣使北上斡旋,为那些有心归属大宋的叛军斡旋。这不正是与朝廷恩准党项贵族自己入番骑为大宋征战相辅相成吗?

关键是,有了这样的舆论态势,即便是国朝有举兵北上的意图,北辽朝廷也只能是集中兵力继续围剿耶律乙辛的叛军······

耶律乙辛没想到,即便是临死,他的价值还是要被利用一次······

最为关键的一点,那些叛军的家眷,必将真的像耶律乙辛所说的那样,将他们的死亡都怨在北辽朝廷上。

“官家,老臣以为,在公布北辽朝廷的围剿行动之时,朝廷派遣北上的使臣,应该在汴梁乃至整个京畿道,兴师动众的北上。”

“另外,老臣以为,内阁,或者国朝民部、兵部等衙门,可以在这个时间拜访叛军家眷,以安慰其情绪,尽我大宋朝廷之诚意······”

朝廷本来就是这样,更何况还是敌对的双方。赵曦对王安石一个正人君子表现出一定水准的阴谋论调,并没有觉得意外。

本来就该是这样。内阁也都对这样的计划喜形于色了。

于是,汴梁的抵报先是刊登了北辽朝廷大军正集结兵力,准备围剿耶律乙辛叛军的文章。文章从耶律乙辛叛乱开始说起,一直说到近一年叛军在北辽境内仓皇逃窜的经历······

任何问题都可以从对立的两方面来陈述。比如耶律乙辛祸害北辽境内,笔锋一转,那就是被北辽朝廷追击着遍地逃窜。

这并没有什么,对于大宋的臣民而言,北辽的混乱,那是喜闻乐见。

本来还有些文士,准备着在第二天针对这样的事评论一番,甚至还有想发出大宋应该出兵的声音。

然而,时隔一天,抵报中刚刚出现了幸灾乐祸的文章,就再次出现了叛军家眷那情真意切的劝阻叛军归顺大宋朝廷的书信······

原来,根据大宋跟北辽的河东契约,大宋是可以接收平民,却不得接收违犯北辽律法的罪人。因此,在叛军溃败之后,这些家眷不得不跟叛军离别,从此天各一方。

当诸多家眷在大宋得到妥善安置后,那些所谓的叛军,多数便希望解甲归田,来大宋做一个寻常的顺民,只为能跟妻小相聚。

偏偏北辽朝廷不允许他们改过自新,一定要赶尽杀绝,导致他们不得不化整为零分散逃窜。

然而,北辽朝廷经过一年的谋划,终于将那些零散逃窜的叛军动向掌握了,便集结大军,准备歼灭。

同样的事实,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就会有不同的理解。真相到底是什么,不重要。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