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纠结于道德经的清风

但清风还是有些狐疑地说道:“那照你如此一说,老子这《道德经》还真是无关修炼的书了!按祖天师之说呢,是要求人人都修炼,去其虚妄之欲念而返归质朴,务本求实,持无为之心,天下才能无不治。但要天下之人皆如此,显然又不现实!你的说法呢明显符合实际得多!怪不得《道德经》传着传着,竟无人真正弄懂了嘛!原来是思路出了问题!不过,据传闻是每代天师都必须研读《道德经》的,这又是何故啊?”

我闻言后笑笑,说道:“这是祖天师个人的心愿而已!他还不是希望后人能够真正参悟大道,成就如同老子所说的圣人般业绩!”

清风闻言,也是起疑!正一道教历代天师非张氏嫡系子孙不可继承,于此也可见确有私心!但他又实在弄不明白,一部谁都弄不明白的《道德经》,何以张氏嫡系子孙如此重视?莫非张道陵果真看出了啥子端倪了的?

于是,他喃喃自语道:“莫非《道德经》中果真有至高无上的大道存在?”然后竟拿眼茫然地望着我。

我对此也是估猜着而已!我也希望从中悟道而快些得证仙果好回现实世界去!所以我也只说有可能!但老子没有点明,得自己去悟!

我这观点清风是认同的!他点了点头说道:“看来若非仙根深种,道炁凝就,还是难得悟道哦!”

我见他有些失望,便安慰道:“师父,其实《道德经》也关乎修炼的事!没有《道德经》,哪来的道教?况乎庄子、范蠡、列子,若不是老子教之,又何从成仙?只是古之圣贤多矣,后辈贤者难于比肩,才少了仙位而已!”

这下好像又把他激起了一样!他说道:“对的!你的说法完全正确!我们此界,本就仙人试术之所,故而成仙之难,岂如传说之易?他们给了我们一个世界,但并没有给打开这个世界的钥匙!所以,要由此界成仙,除非找到打开这个世界的钥匙才行!故此界争斗之根本也在于此!”

还真不晓得,他居然认识到了这个地步!但很明显,这已经成了他的瓶颈!

不过他回过味来,便又对我说道:“小颜颜啊,你人不大,却如此老沉!我觉得与你交谈如与智者对话谈论一般!你到底是何来头?”

关于这个,我肯定不敢吐露!便说道:“师父,我也不过梦中受过神人指点而已,哪敢有隐瞒的!”

他笑了笑说道:“我倒是不敢怀疑你!就那个胡玲珑我也不敢想啥!但我观既得垂青,也希望有所受益啊!对了,你不如把《道德经》接下来几章如何理解的也说说!说不得祖天师还真有误!”

我有些为难地说道:“师父,时间不早了,我哪说得完哟?”

清风这才觉得自己没说得足够清楚,便改口说道:“距午饭时间尚早呢!你还帮我解说下《道德经》四、五章吧!就几句话而已,搞得赢吧?”

他这要求我哪敢不应。其实,同时也算我消化《道德经》的过程嘛!

于是,我便又掉起书袋来了,说道:

“《道德经》第四章中对道的纯一与深广进行了一定的描述,其目的在于希望统治者要像圣人那样,和光同尘,归于质朴,抱守纯一之品格。行政也要尽量化繁为简,恪守本衷。

老子此处特指行政过程中统治者要保持好虚静的心态。

老子借“道”说事以谏天子,自然就会说一下“道”是如何如何……作为统治者(老子心目中把天子当作准圣人那么看待的)又该如何如何……故而,四五两章要密切印证起来理解。

由于年代久远,老子所用古汉语的理解对现在的我们难度不小。那就首先搞懂下字面上的意思了来。

“道冲”,指大道贯穿一切。此处冲的用法,同于“气冲牛斗”的“冲”。“而用之或不盈”指道的作用可能还没有用尽吧。盈,是满的意思,此处应译为“穷尽”之意。老子此句主要说的是道作用巨大。插句题外话,“用之或不盈”是老子揣度的说法。自然之道,必尽其用!只是有许多作用还没有影响到我们而已。倘若我们的活动超过了一定限度,那有些原本未作用在我们身上的因素就会作用到我们身上来。比如大肆破坏环境,可能很多从未出现过的灾害就会降临了。

这也是符合世界平衡原则的。人类社会环境也有类似道理。一个王朝造作狠了,结果就是民不聊生,就造成王朝覆灭,社会又重组再生、重新发展。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王朝的这种兴亡更迭,差点成了绕不出来的怪圈。无它,执政思想有问题!这个大家都懂的,统治者的贪婪无尽、官僚集团的为虎作伥和趁火打劫是明面上的东西,根本没把老百姓当人才是实质所在!

“渊兮!似万物之宗。”则感叹道的作用之深广是万物都必须遵循的。此处这个“宗”不能当成祖宗讲,可以近于“宗师”的宗那么看,是总的纲领之意。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则说我们若将道的“锐、纷”等表面遮掩现象去掉,再深入融入其中去看道,会发现它则是如此的纯粹剔透。此处老子用一个“湛”字形容道的纯一,十分的精到形象!当然,“和光同尘”指融入进去的意思。老子后面还用到了这一说法,那则是说统治者要融入到老百姓中去了。

“似或存”说的是道又是隐没在万物之间的。最后句“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是老子对道的出处的交待。说的意思就是:我不知道道是哪个的儿子,它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老子第四章隆重介绍了道的内在纯一而又作用巨大、左右一切。紧接着第五章就要说统治者行政时守中虚静的重要性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此句说的是天地对万物都是不含感情色彩同等对待的。潜台词是天地的心是纯一虚静(空旷)的,就没有主观偏好,所以一视同仁。圣人呢也是如此,对百姓也一视同仁的。既然平等待之,就说不上有仁无仁的事了。民间呢又把这演化成了“圣人无情”的说法去了。老子这种平等思想的提出,也堪称人类社会文明极其伟大的进步!平等、自由、民主,我们中国早几千年就提出来了。可惜一直没得到贯彻落实!这,也是中国历史巨大的可笑之处!谁之过?诸君心中自有底。

正因倡导平等,所以老子对“仁爱”嗤之以鼻。他在后面第十八章中说到“大道废,有仁义。”也可以说算是对逐渐兴起的“仁政”观念的一种否定吧!当然,这也造成了道家看不起儒家,埋下了道儒之争的根源。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此句老子打了个比喻,说天地间是中空的,这不就如一个大风箱么?因为它的空间大(不屈jue,没穷尽。屈同厥),所以鼓动起就有源源不断的风在自然运行。这比喻强调的是风箱产生风的首要条件是中空,也是老子“无以为用”理论的一种展现。暗指的是;天地运行都要守其中空虚静、保持其纯的状态,社会治理不亦该如此么?

“多言数穷,不若守中。”(数,术数之意)这就进一步劝诫统治者“说多了其实还没招了,不如保持好自己的初衷简单化处理!”这一方面强调统治者抱虚静之心恪守本衷的重要性,也是老子“无为而治”理念的一种展现。

当然,驭繁于简地施政,是一种极其杰出的政治才能。”

这么看来,哪是他清风师父教我哟!反倒是我教他读懂《道德经》来了!

不过,作为回报,清风把《老子想尔注》借给了我,让我参阅!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