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7.秦时风韵(134)二更

秦时风韵(134)

秦王下诏于赵设‘弃甲田’!

何意?

但凡脱下战甲,此生不为战,在赵国境内,每一户可得‘弃甲田’!弃甲田不需纳税,可世袭。只要无子息披甲,此田便不收回。

赵之宗室尽皆降秦,赵之子民为何还要战?

战,乃死路。

不战,卸甲便可归田!

而今,不予披甲并非惩罚,而是恩典。不披甲,不征招入行伍,这便意味着可安生的在家中可安稳日子。

先卸民之气,再卸民之甲!

桐桐在公主府中,策是如此,但等真的打下来,尚需时日。

她跟四爷吐槽“不如话本精彩。”

四爷就笑“十年扫六国,平均一年半的时间灭一国!这还不算来回奔袭路上的时间,这么一算,攻城略地占比多重呢?”

平均一年半的时间灭一国?是啊!还真是不到两年就能灭一国。

四爷朝后一躺,打着哈欠“秦国也只有五百万人口。七国加起来的人口总数也就一千三百多万。”

一千多万人口里,出来这么多人杰已是天授!

在史书里,灭赵国也不过是郭开被贿赂,造谣李牧、司马尚谋反,而后赵王换将,紧跟着,赵国亡!

哪有那么复杂?更遑论现在,被你这么一搅和,军心乱,粮草军械调拨尽皆出问题。

那么大国土面积,只这么一点人口,你想怎么玩?wutu.org 螃蟹小说网

四爷对此兴趣缺缺,这有些事得倒腾着看!灭六国确实是气势磅礴,然过程嘛……哼!诸国到了如今,气势早不存了。

他指了指案几上的名册“诸国勋贵,私下过贴,瞧!不都是了。”

秦国贿赂诸国贵族,此并非秘密。之于贵族而言,并无国界之坚守。只要利益不受害,从秦又如何?

而黎庶尽皆贵族附庸,奴隶而已。

“只是赵与楚格外难攻便是了!赵被你肢解,楚内乱难平,此可降低伤亡,这便是你我能做的了。”其他的,不用太费心,实不足为虑。

桐桐“…………”也对!总共才一千多万人口,这其中贵族才占多大比重。六国加起来,识字人口能有多少?

四爷提醒她“有这时间琢磨有的没的,你想想魏国之危怎么解吧!”

赵之后必为魏,而魏国的结局是什么呢?是水淹大梁城,魏国不得不降!

大梁乃魏国之都城!任何时代,都城都是人口聚集区。

桐桐坐起身来,有些挠头。

秦国选用水淹之法,那必定是魏国抵抗极为强硬,死活不降,才不得不行此举。

然则,水淹之法,能不用便不用吧。

第二日她入宫,嬴政与朝臣正议事。

赵国之战,战便战吧,秦朝堂之上,已然将视线挪开。

灭赵,早晚而已。

下一步,魏国当在计划之中。

李斯指着魏国之地,笑道“此国,东败于齐,西败于我大秦,丧地七百余里。南,亦非楚之对手。”

尉缭附和“廷尉所言极是!然亦不能小看此国。魏国,毕功高之后,用李悝变法,此乃诸国中首变法之国。

赏耕种,兴水利,用武卒制,北灭中山国,西取我秦国西河之地,曾一跃成为天下最强诸侯国。

彼时,魏有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等诸多大才,魏国得以开拓疆域,为中原之霸主国。”

他提醒道“秦国献公、孝公与商鞅之变法,尽皆以魏国变法为参照。”

桐桐默默点头,也是魏国的魏文侯第一个把儒家提到了极高的高度,以收取士子人心。可以说,魏国强盛之时所施行政策,对后世影响极大。

李斯反驳说“昔年强盛者,不知凡几。”

嬴政垂眸不成言语昔日强,他日弱,乃常态。那是否可以预言,今日之强秦,他日亦不负存在?

他继续说起了魏国“魏国昔年称霸天下,也曾欺我秦国,杀我秦人,掠我秦地。自孝公始,我秦国变法图强,只一战便大败魏国,使魏由强而弱。然,魏国虽弱,恨秦之心丝毫未弱。此国,该如何取,可有良策。”

王龁点了点衍氏“此地已归我大秦,自此一役,魏人如惊弓之鸟,见秦军便闻风丧胆。臣以为,此一战,不难。”

李信手指大梁“臣以为当出兵围困大梁!大梁临近大河……”

桐桐跟着看舆图,大梁便是后世的开封,大河指的是黄河。这是说,大梁是黄河边的大城。而后呢?

李信的手指顺着河道“我军围困大梁,大梁便为孤城。城中物资短缺,必撑不久!而我秦军则不同,我们有补给,且运输便捷。我军之粮草可从渭水码头浮撸而下,入黄河,顺水运至大梁。”

渭河乃黄河支流,入黄河之后,正好水流为自西向东。

而秦在魏国的西边,大致方位就是陕西在河南的西边,这么一个方位。

走水路,正好顺流而下,运输确实极为方便。

李信说着,就看向大王“魏若不降,那便长久围困。此困之下,一旦攻城,必可一战而下。”

李斯摆手“大王,臣不赞同李将军所言……”说着,便看向桐桐,“臣甚至不赞同长公主所为。”

桐桐一下子坐直了而今朝堂就是这样!臣下贬谪上位者,乃常事。

李斯直言反对她,那她就得洗耳恭听。

她这会子脑子里想着我干什么了?关于魏国,我一句未说。

李斯起身,在大殿里转了两圈,这才又道“对魏国而言,围而不攻,非胜也!灭国后需得治国,治国需得民顺,民若不顺,反叛四起,天下难平;而破军则为战事之胜败而已,无后续之事。”

桐桐“……”所以呢?

“臣以为,灭国之战,非大开大合,无以摧毁其子民之意志。”说着,看向长公主,“一如长公主诱敌以降,看似高明,战损最小,可其实,祸端暗藏。赵之境,最难平!今日易,他日必难。反之,今日大动刀兵,他日必易治理。”

桐桐愕然“……”意思是杀的少了?未曾杀主力,便有为祸的可能。

李斯正是此意,而后他说李信“围而不攻,上策?非也!灭国之下,为天下之稳,私以为此若啖兽!需得杀之,敲骨,剥皮,炖煮。

而后当其族群之面,啖其肉,裂其骨,饮其髓。唯有如此,方能有畏惧之心。生此心之后,稍于脸色,便感恩戴德。如此,天下何人敢反?”

桐桐“…………”李斯的意思是,战时当敲骨吸髓以威吓,如此,将来才治民?

她就问“所以,廷尉攻魏之主张是?”

“伐之!”

桐桐再问一遍“强攻?”

有何不可?

李信赶紧道“强攻我方战损亦大!”攻城本就比掠地更艰难,“若廷尉非要以威吓之,那便不如水攻。”

“何为水攻?”

“大梁紧靠大河,水淹城池,易如反掌。”

桐桐“……”看!就是这样。

那话咋说的?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着几座城。

李信又道“只以此威吓,想来魏王亦胆怯,怕是得不战而降。”

总之,取魏国很容易,最不济,令大河决堤,水淹大梁城。

桐桐看出来了,秦国朝堂上,无一人觉得会用到水淹大梁。因为魏国实在软弱,衍氏之战,是秦魏之间近些年打的最硬的一场。

可桐桐紧跟着收到密报魏王调集魏境之大军、粮草,尽皆回援大梁。

她“…………”软惯了的魏王,开始强硬了,逼到死角之后,他要咬人。

所谓的困兽犹斗,绝地反击,大致就是魏王现在之心境。

她将密报递给四爷“魏王放弃所有边防线,全力回援大梁。”打城市攻坚战。

四爷就笑,历史上本就是如此!人无路可走之下,还不兴激发起点血性了。所以我才说,小心真水淹大梁。

秦国而今是不以为意,可一旦久攻不下,必选水攻。

再则,秦国用水攻乃是有先例的!当年白起攻打楚国,只七万人将楚国逼的迁都,国力大损。如何做的?便是挖渠,引长江之水灌之!而后大胜!

所以,莫要小瞧人!魏王现在的心态就是我便是死,我也要蹦下你的大牙!

人一旦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魏王站于城阙之上,手里拎着长剑,远眺秦国。

嬴政小儿,寡人于此等着你!

今日,乃寡人之豪赌。

赢了,国存;输了,国亡寡人死。

便是不敌,我魏国亦要重创于你。数十年,受你秦国欺压之气,无从宣泄。寡人若非为魏,何以忍气吞声。既然忍辱不能使魏存,那便誓死以战。

宁死,绝不降。

龙阳君站于君王身侧,默默无言。

魏王回头看他“可曾惧怕?”

“不!”

“大梁城城池坚固,岂是那般容易攻破的。”魏王轻笑道“再则,秦军之将领,攻城战法,寡人尽知。若来攻城,必叫它损兵折将。”

龙阳君颔首“臣陪您。”

桐桐在家里对着舆图,几番思量。最终还是进宫“此一战,能否准我来领兵?”

嬴政“……”密报与领军截然不同。

“秦将攻城之法,天下尽知!反之,我秦国近些年与魏国甚少直接交手……”都是对方割城,姚贾、甘罗等人,上门讨要,袖子一甩,脸色一沉,城池便到手了。

谁跟他们真的交战过?事实上,衍氏若不是用火攻,这个城池当时就不好打下来。

可见,魏国对应付秦军攻城,是有一套自己的办法的。

攻衍氏用火,攻大梁再用水?

除此之外“除非换将!用新的打法与之交战。”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