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7章 长安生变

虽然时隔多年,萧煜知道姜岩一定发生了很多事。

但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航海,其他事情都可以以后慢慢说。

卢晟在扬州的影响力还是不错的,或者说扬州不缺会水的人,所以很快,七八百人规模的水师便在造船厂附近展开了训练。

这些人虽然会水,但是纪律不足,素质也没办法和正规的部队相比,所以必须得先训练一段时间。

不过也正好,就算以造船厂的速度,要造一整只船队出来,最起码也得花费半年时间。

而半年的时间,将这群会水的人训练成水军,应该是绰绰有余的。

虽然是商船,但萧煜要他们会的有很多,比如熟悉水上作战,还有操控战船等等,这些都是基本操作,他们会的多一些,在海上的危险就少一分。

转眼间,又过了两个月。

这两个月里,倒是没什么大事发生。

造船厂这边,工匠们已经将第二艘船造了出来,并且第三艘也进入了尾声。

正所谓熟能生巧,第一艘船他们就仅花费了一个半月,而后面他们是越来越熟练,造船的速度也越快。

如此看来,半年内将航海舰队组建起来,应该没什么问题。

除了造船厂和训练水师外,长安那边也发生了不少事。

李治写了几封信,告诉他最近发生的事情。

第一件就是在上个月时,他终于将武氏从感业寺中接了出来。

听说最开始提出这个意见时,群臣是表示强烈反对的,特别是长孙无忌,直接大骂武氏乃是“妖妇”,断然不能将其接出来,不然肯定会遭天下人耻骂的。

然而就在李治头疼的时候,一个人却力排众议,直接将武氏接回了皇宫。

这个人就是王皇后。

武氏出的主意不错,李治回去之后,冷淡了王皇后,转而开始独宠萧淑妃。

王皇后作为后宫之主,哪能受这种气?正巧这时候,王皇后忽然在李治的寝宫看到了一首诗。

“看朱成碧思缤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而且还有李治的回信,内容同样恩怨缠绵,王皇后当即就震惊了。

一看署名,她更是连话都说不出来。

武媚娘!

这个名字她可不陌生,当年叱咤风云,风头直逼先帝四妃的才人。

虽然只是转瞬即逝,不过她的名声,却依旧响亮。

只是王皇后想不通的是,李治是什么时候和武氏勾搭上的?

而且看两人这信的内容,两人应该已经相好有些日子了,其中李治更是各种花式表达爱意。

王皇后心里有些吃醋,但是转念一想,相比于这个武才人,好像萧淑妃更令人讨厌!

于是王皇后便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将武才人接回宫,然后两人共同抗衡萧淑妃!

这么做正好遂了李治的脸,所以他就顺着王皇后的意愿,将武氏给接了出来。

至于那些反对的大臣…嗯…李治并没有理会他们,任由他们在太极宫外叫唤,或许半夜的时候,李治会偷偷摸摸将这些反对的大臣记在小本本上,然后等某年某月再秋后算账。

除了武氏回宫,后面李治还说自己这个皇帝当的很憋屈,无论什么命令,都必须得经过大臣同意,否则就不作数。

在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唐朝的“三权分立”制度,所谓三权分立,中书省、门下省与尚书省共同掌权。

平日都是中书主发令,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

此种最高命令,名义上是皇帝的诏书,叫做“敕”。

凡属重要政事之最高命令,一定要皇帝下敕行之。

但实际上皇帝自己却并不拟“敕”,而系中书省拟定,此所谓“定旨出命”。

其实这三个机构,就相当于董事会、总经理、监事会。

中书省召集大臣在政事堂开会形成政令,然后报皇帝批准,再由中书省以皇帝名义发布诏书。

诏书发布之前,必须送门下省审查,门下省认为不合适的,可以拒绝“副署” 。

诏书缺少副署是不能颁布的,只有门下省“副署”后的诏书才成为国家正式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

原本李二用这种制度只是为了后世子孙滥用皇权,会导致江山落败。

更何况决策、执行和监督互相制约,也不必担心权利失衡。

只可惜,李二千算万算,就是没算到等他死后,会有人同时掌控这三个部门。

如今三省中层官员基本上都是长孙无忌的人,再加上其在朝中的影响力,三省可以说就是他的一言堂。

相比之下,李治要做什么,都必须得经过长孙无忌的同意才行。

李治如今刚登基没多久,正是大展拳脚之时,结果做什么都缚手缚脚,甚至还得看别人脸色,他能高兴才怪了。

李二在世时,以他的手段,尚且还能压住这些大臣,但李治不是李二,他没有那么强硬的手段,所以现在朝堂上的臣权已经隐隐压过了皇权。

不过嘛…萧煜也乐得见到这种情况,现在李治和大臣们闹得越凶,他最后得到的好处就越多。

虽然这么做有点坑队友,不过为了自己不被长孙无忌吞的连渣都不剩,他就只能从李治这里下手了。

再说了,就算他不这么做,按照历史的进程,李治最后也会和长孙无忌闹翻,毕竟臣权已经到了威胁皇权的地步,无论是再心慈手软的皇帝,都不会坐视不管的。

将李治的信看完后,萧煜想了想,还是给他回了一封,告诉他一定要忍,长孙无忌毕竟是他舅舅,又是宰相,君臣融洽,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将信送出去之后,萧煜这才开始沉吟起来。

如今武氏进宫,短时间内掀不起什么大浪,而未来一段时间,长孙无忌的权势会越来越大。

而真正的转折点是李治“废王立武”,让君臣之间的矛盾到达了顶点,也是从那时开始,李治才真正有了铲除长孙无忌的心思。

不过现在还早,李治还在服孝期,是不能娶妃子的,更何况没点由头,李治也不能随便废后,所以长孙无忌还能嚣张一阵子…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