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四章 汉军的拖延

王桑的军队一路来到新野,看着还在焚烧的新野,军队去扑灭新野的火焰,以及开始救助新野百姓,军史们马上便开始着手安置新野百姓。

说到底,还是刘泰这边对百姓的定位与晋廷那边有所不同。

毕竟晋廷是世家豪门掌权,对他们来说,百姓也不过只是为自己奉献供养的羔羊。

只要有牺牲百姓的必要,那晋廷这边的底色,自然便会展露出来,这点纵然是陶侃这样的名将也并不例外,甚至名将在执行起来的时候更有决断力。

如果可以,陶侃也想要把这些百姓全部都撤到襄阳,毕竟陶侃已做好死战准备,在他判断中,自己麾下必然会折损相当大,到时候,每多一点人口就多一点炮灰。

但王桑进攻的速度太快,在这样的进攻速度下,陶侃又不可能像刘备那样携民渡江,就算百姓有这想法,陶侃也不会这么做。

毕竟只带着军队撤退,陶侃有绝对信心撤退回襄阳,但要带上百姓,那就是活腻了。

所以,陶侃果断选择了放弃新野,以及尽可能对造成拖累。

不过,托付到汉军手中的百姓也不需要担心,因为他们的房子与粮食什么都被烧掉了,这样的他们反而更方便进行迁徙。

王桑可以安排军队把他们想着豫州迁徙,毕竟故土再难离,面对生存危机,对于百姓来说,更重要得却也还是要活着。

而他们到了其他地方,总归有能够活下去的机会,毕竟永济渠这条水渠,曹嶷已经在勘测了,那建设任务,不论能不能短时间统一天下,都是要提上日程的。

与此同时,刘泰在接到王桑顺利拿下了新野以及正在迁徙新野本地的百姓前往豫州后,刘泰也在这时候开始下令,通知询问豫州司州两州还没分到田地的府兵。

然后把他们的人口户籍迁徙到新野过去,然后直接发放土地,在完成腾笼换鸟的同时,顺路打造自己的后路。

对刘泰来说,自己虽然尽可能争取最广大百姓的支持,这里面既包括了最底层的百姓,也包括了世家。

但刘泰很清楚自己的基本盘是什么,所以自己的粮道与后路,肯定是交给自己的基本盘去把守,至于世家,刘泰对他们唯一的奢望就是别惹事。

当然,如果他们肯锦上添花自己也乐意接受,但自己不会把信任压在他们身上。

毕竟世家目光再长远,看着自己给出的分封非常诱惑,但这甜头不是还没给世家吃到嘛。

谁知道这些世家会不会心中不忿,然后个体中会不会有人宁愿做世家,而不做诸侯呢!

而刘泰的命令则继续下达,那就是让王桑把新野建立成前线基地,樊城若是能顺势拿下就拿下,不能拿下就做好围困工作,以及收集木材做好渡江的准备,等待汉军主力汇合。

王桑接到命令自然不敢有任何拖延,甚至在刘泰来临前,尽可能完成自己应该做好准备。

陶侃在对岸观察着王桑军队的动作,却能看得出刘汉的军队开始动手,马上全军戒备,更向司马绍发出汉军开始入侵,汉水北岸只剩下樊城的事实。

事实上,这时候的司马绍根本就来不及应对,只能指望陶侃自己平事。

因为这时候,徐州的赵安进攻扬州,蜀地的周平剑指江陵,刘泰一动,便三面出击,让司马绍感觉到极大压力。

周平乃灭亡了成汉的刘泰军中悍将,隐隐约约有着刘泰麾下第一人的姿态,赵安也不简单,仅他当初直接扑向豫州,切断司州兖州与中央的联系,便让晋廷吃了大亏。

现在,赵安麾下几乎都是骑兵,虽然现在秋天的环境限制了他的铁蹄,但等到冬日到来河水冰封,赵安能发挥出何等的战斗力,说实话,反正王邃是没任何野外交手的把握。

与之相比,陶侃有天险汉水,有精兵,甚至还有水军,司马绍都有点想调度陶侃麾下,前往其他的地方去应应急,先把其他的地方的危机先给躲过去再说。

可以说,随着刘泰的三路出兵,整个晋廷几乎紧绷到极致,而汉军的进攻倒也没进展的多顺畅。

比如说陶侃亲自驻守的荆州,最后的樊城还是把守得相当坚固,尤其是陶侃还时不时派遣水师舰队过来支援,这然王桑的进攻并不顺利。

说到底,像南阳那场进攻能顺利,那因为宛城的守将完全没想到对方进攻节奏这么快。

但这种事来一个初见杀已很不错了,至少陶侃经过樊城时,就告知了樊城守将刘泰军队攻城力量的恐怖,让樊城的将士早早有所准备。

这就让王桑的攻城变得相当不容易了。

毕竟樊城与襄阳互成犄角,中间还有王桑所没有的水军,这样的情况下,王桑想进展顺利,那才奇怪。

刘泰也不着急,毕竟是覆灭一个国家,而且是晋廷,肯定不是急切之下能够解决的。

刘泰则有意放慢进攻节奏,比如说六月末便是让王桑出兵,七月份让周平与赵安双翼齐飞,用战略上有节奏的进攻,不断的大乱晋廷的军事调度。

自己对于他们三人的进攻,所要求的不多,只要不败,僵持下去把晋廷所有兵力都给调度过来,这就是刘泰所希望见到的局面,同时,刘泰也有着消耗晋廷国力的意思。

说到底,自己有十一州的优势,而晋廷只有荆州与扬州,多算一点把不毛之地的广州也算给他,自己的粮食能源源不断的从身后运输过来,刘泰就是打算以本伤人来一波。

更重要的是,自己是能直接绕过世家,通过军史与府兵直接向着底层来获取粮食。

对于刘泰来说,完全有底气能够把这一场战争打下去,持续一年,两年,甚至三年,只要华夏大地没有遭遇除了雪灾以外的天灾,那基本没什么问题。

但晋廷依赖世家立国,所以司马绍这统治者,所收取到的粮食本来就要经过世家强豪。

如今打仗起来,世家强豪为了自己的利益不但会尽可能的截留粮食,更重要得是司马绍还不能拿他们怎么样。

毕竟江南强豪因眼界问题对所谓分封不感兴趣,但见打仗了便会果断囤积居奇。

而自己手下渡江而来的世家,那是分封的意义,更准确得说见识到了炎汉的文明,本能的想要在晋廷这个坑里面脱身,但他们也没有找到什么卖身的机会。

这就让司马绍很难干活了。

因为司马绍既不怕速胜,也不怕速败,但就这么双方僵持下来,就让司马绍或多或少有几分心忧,尤其三路作战三路都需要定期的押送粮食过去,这让司马绍更头疼了。

不要忘记了,在祖逖还活着时,江南这边还遭受过饥荒,之后便是王敦与司马氏间的长期内乱,这段时间让司马氏根本就没时间去开垦良田劝课农桑。

倒是世家非常积极的开垦土地,只是世家开垦出来的土地,种出来的粮食想要让世家吐出来,那是相当不容易的,就算是司马绍也做不到这一点,毕竟这东西触及利益了。

所以,虽然司马氏是守势,但实际上它的缺粮问题,比刘泰要严重得多,倒也不是晋廷整个晋廷没有这么多粮食,而是司马绍手中没能支撑三路战争,且持续战斗下去的粮食。

这就是刘泰给这一场战争下得第三重保险,毕竟只要粮食不够了,哪怕四大名将入廉颇也只能听从赵王的命令进行主动进攻,你不主动进攻,那么就把你换掉。

简单的说,刘泰的谋划的确是为了进攻晋廷服务,但整个计划的前半段是三路进攻晋廷,给苏峻制造出奇袭健康的机会,直接爆杀司马绍,结束这一场战争。

但如果晋廷挺过了这波,那苏峻便会改道逆长江而上,与赵安汇合先攻破长江防线,一样能够达到战略目的。

如果这还不成功,那就继续形成战略相持,不过周平撤回蜀地,苏峻自求多福,那战争就变成了相持消耗。

自己会把永济渠给修建好,想办法打通黄河与长江,再进攻晋廷。

同时每年,则是安排田禋的建队南下,做好每年骚扰晋廷的计划,同时每年都选择支军队来骚扰晋军,就好像是唐朝灭亡高句丽那样,先疲敌,再灭敌!

说到底,为了对付晋廷,刘泰的确是给苏峻搭建了舞台,但要苏峻没有抓住,那刘泰也不能把所有的机会全部都压在苏峻的身上不是。

而且灭国的战略也没道理全部都压到苏峻的身上,只要国力比对方强,那耗就是了!

而刘泰则耐心的等待着时间一点点的流逝,毕竟现在还只是七八月,哪怕是小冰河时期。

这时候太阳也还相当炙热,等这炎热夏季过去,自己麾下士卒才能顺利发挥全力。

到了冬天,虽然南方潮湿的水汽与寒气结合能形成物理与魔法的双重伤害,但自己麾下战卒却也不只是鱼鳞甲,更有着冬日作战的棉甲,以及成熟的火炕建设。

到了冬天,谁的军队跟能忍耐冬天的寒冷却是还不一定呢!

刘泰看着炙热的太阳,从容道,“安排给王桑与赵安军队粮食之中加入菉豆,炎炎夏日,也就只有这些能够让他们解渴了。

还有这时节北地果蔬也已成熟,制作成罐头也给前线送批过去,想来能相当提升士气!”

罐头这种东西,以及相应的密封法,刘泰这边倒早早研究出来了。

不过主要是为了装鱼肉而弄出来的,没办法,海船弄过来的鱼,保鲜永远是一个大问题。

一般情况来说,是靠着冬天的时候开采寒冰,将其储蓄起来,夏日的时候取冰自用。

毕竟是小冰河期,冬天最不缺少的就是冰块了,约束冰块数量的就是地窖大小。

不过相对来说,哪怕刘泰在沿河的港口修建了超大型的冰窟,但是面对着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冬日积累下来的冰块还是远远不足。

至于硝石制冰法,想要制作冰泥碎冰倒容易,但想制作供给航运所需的冰块,那就杯水车薪了。

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保存鱼肉,同时为了推动煤炭能源的进一步运用,刘泰自然而然指导巴氏杀菌的办法,靠着工匠们的海量实验,这个杀菌办法到底被弄了出来。

而这种技术的存在,延长了很多水果与鱼肉的保质期,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普及的技术。

最重要的是这技术影响到了食物的存放时间,对汉人来说,那这项技术就有着普及与传承的必要性了。

而现在刘泰一声令下,一些夏日秋日常见的水果,便通过罐头的方式送到了前线。

虽然这些水果基本上都是被煮过的,但是即使如此,士卒们能够吃到这些好东西,也能保持着相当高傲的士气,继续与着对方进行对峙。

而就在双方的时间一点点的流逝,三处战场双方经过了一定程度的试探与交锋逐渐陷入到相持阶段后,战场上的气氛却是有几分的缓和下来。

至少晋廷军队自认为,自己依靠着厚实的城墙,以做好准备的防御体系,未必不能抵挡下汉军的进攻。

陶侃坐镇襄阳,此刻看着王桑的进攻节奏却是不由皱起了眉头。

因为他能够感觉到虽然刘翰的军队开始进攻了,但是对方进攻的节奏有点不太对。

毕竟以对方第一天进攻宛城的节奏,樊城这座城市,哪怕有自己的支援,只要对方不计代价的进攻,想要拿下樊城却也并不是什么难事。

但问题是,对方占据了新野后,完全失去了最初时候的进取心。

虽然也进攻樊城,但只能说中规中矩,让原本已经早早陷落的樊城,到了现在依旧还在己方的手中。

某种程度上来说,对方仿佛只是单纯的在应付而已,这让陶侃有几分的不理解。

就在这时,陶瞻带着一份王羲之的报纸走进来,神色严肃道,“父亲,刘泰亲征了!”

陶侃接过了陶瞻手中的报纸,一瞬间,陶侃的神色不由凝重了起来。

他知道真正的危机来了。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