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经验,整理归档技术学院。
以后,要增加一门专业,建筑业,将这些经验都传授给建筑学子。
毕竟经验不是一朝一夕就有的,是靠前人慢慢累积下来的。
现在,大魏处于什么经验都很短缺的情况,所以要慢慢积累。
李星尘甚至想过,涉及一些危害的工程将投放到东瀛那边,测试合格再转移回大魏,比如新型武器的发展,到时候要把测试品搬运过去。
现在的东瀛,在驻兵将军的管理下,发展的井井有条,也开始挖矿炼矿了,那边得到了好东西,也都会运回大魏,一项项都是大工程,也是大福利。
和建筑工人交代好后,李星尘便让他们大胆去做。但有前提,务必保证质量。
就这样,大魏高楼小区建造工程,正式开始。
时间一晃两个月,拆迁事宜早已全部谈妥,朝廷也已把百姓安置过去。
第三坊附近这边,随着地基打好,一排排五层楼拔地而起,速度很快。
建筑工作人员差不多一万人,两个月造了五层楼,速度还是比较慢,至少比现代要慢,但也是因为第一次造这种高楼,没有掌握好技术的原因。
后面再造,速度就加快了很多。
五层楼足足二十多米,是当前世界最高的建筑,百姓们一仰头就能看到,非常具有标志性,吸引了无数人的注意与观看。
每天这边都热闹非凡,有大量百姓过来围观,很新奇。
「这就是陛下发明的房子吗?」
「哇,好高啊,安全吗?能不能住啊?听说这边要造好多这样的楼啊。」
「这么高,地基究竟能不能承受的住呀?」
「这些水泥,大铁柱。看上去乌漆抹黑的,用来建房子,住进去不是会很压抑吗?」
「喂,你们干嘛呢。就没有一个人看好这里吗?这里可是花费了陛下很多心血的,都是为了改善咱们百姓的生活,我是很期待的。」
「真的是陛下花费心血设计出来的吗?我还以为是传言呢。」
「只要是陛下亲自操作的,那我就放心了,等造好后一定要进去参观参观,看看里面是怎样的。」
百姓们议论纷纷,而建筑工人们忙的不亦乐乎。
现在小区一共建了十栋,毕竟人手有限,不可能数十栋一起建造。
而在他们技术越发熟练的前提下,造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几天时间就能建好一层。
有不少百姓是从头看到尾,亲眼看他们从挖地基到封顶,一栋栋整齐丝毫没有偏差、外观丑陋的房子,鹤立在京城。
只是封顶,整体还没完毕,比如外墙要刷、窗户要安装,内墙也要处理。
由于技术原因,李星尘没有让他们贴瓷砖,要求地面先做平,并且要起到防水作用,还要光滑。
随着十栋高楼的出现,京城的百姓围的越来越多,都很好奇这样的房子究竟能不能住人,又要怎么住,安全问题有没有保障?
紧接着没多久,李星尘带着文武大臣过来参观,此刻围满了百姓,今天所有来的百姓都能跟随进去参观内部。
但安全起见,每次只能去五十人,所以要排队。
李星尘和文武大臣是首先进去的,在一阵阵鞭炮声后,李星尘带着楚蓠等后宫嫔妃与文武大臣步入小区。
外面的百姓激动无比,都想快一点进去。
虽然也很担心高楼承受不住重量会坍塌,但一国之君率先进入,他们百姓的命又不值钱,有什么好怕的。
这些人对李星尘很信任,见到李星尘进去后,他们将安全问题都抛到了脑后
其实百姓们不知道的是,建筑人才们早就已经测试过各种问题了,整整一千人进去,在最高层各种蹦跳,毫无问题,稳固的很。
倘若没有测试,谁敢让当今天子进去冒险?
验收层在顶层,李星尘等人却将每一层都看了遍,其中几层已经做好了装修,四周光滑平坦,地面也是很平整。
李星尘表现的比较淡定,然而眼角眉梢间藏不住喜悦。
至于楚蓠和一众大臣高呼神奇。
他们都不相信,竟然真的会有这种房子,与他们现在住的房子天差地别。
要知道,当高楼的这个概念提出来后,宰相等人是完全不看好的,而现在摆在眼前了,瞳孔中除了震惊,还有浓浓的崇拜。
在爬到顶层,这里布置得更加好,家具、床等等都挪了进来。
楚蓠等人更加称奇,眼睛都直了,到处走,到处看,又跑到窗前眺望远方,看着美丽的风景。
站得高,看得远,不是没道理的。
下面的百姓仰头看到出现在阳台上的众人,高呼,「陛下万岁。」期待自己也能快些进去。
感受过风景后,宰相等人都说不错,想来这里住。
但也有人不喜欢,说楼太高,爬楼梯很累,年龄大,哪里爬得动,比如龙虎将军等上了年纪的大臣。
别说上五楼了,爬到三楼就气喘嘘嘘,虽然刻意隐瞒不服老,不想让人家看出,但眼尖的李星尘依旧是看出来了故而在第三楼的时候,就让他们在下面休息,休息好后再爬来五楼了。
别急着,要来就来,不来拉倒,可以自由决定。
在阳台吹了吹风后,李星尘台带着他们离开。
走出小区时,百姓们都已经很乖的排起了队,足足排了数十条。
为了节约大家时间,李星尘规定,每次进去的人只能在里面待半个小时,时间一到就得出来,还想继续参观的话就继续排队,务必保持秩序。
随着百姓们参观五楼小区,最后做了一个调查,问他们是否喜欢这样的房子,百分之八十的百姓都很喜欢。
剩下百分之二十不喜欢的原因有很多,楼层太高,爬不动当心下雨会坍塌,等等。
但总体来说,大部分的百姓是很支持高楼的。
第一天就这么过去,第二天依旧有大量百姓涌过来排队参观。
与此同时,拆迁的事情也被传了出去,更多的人知道三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