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4章 天下安定,治理国家之策17

众人闻言,全都陷入了沉默,显然都是在思考着钱币改革的进行是否能够顺利。

许久,荀彧出言说道:“陛下,关于钱币的铸造,臣以为甚是合理,在钱币边缘刻上花纹,确实可以有效的避免剪币的情况发生。

铸造小钱跟大钱,也可以提升钱币携带的便捷,至于将银子与黄金制作成元宝,制定兑换比例,也可以提升上层的资金交互。

以后再有大规模的交易,便可以直接用金银作为钱币来使用。

种种举措,确实是十分的便捷。

但...想要快速的将五铢钱兑换成通宝钱,只怕是有些困难。

尤其是陛下制定的比例是十三兑换十,只怕百姓们就更加难以接受。

毕竟,现在的物价是固定的,比如说十三枚五铢钱可以购买十三个粟面窝头,而十枚通宝钱只能购买十个粟面窝头。

请陛下想一想,百姓们会如何选择?”

武靖似乎早就想到了此事,听到荀彧的疑问,立刻出声说道:“此事简单,既然兑换比例上调了,那么通宝币的购买能力自然也要适当上调一些。

当然,上调的比例不能超过兑换的比例。

除此以外,朝廷颁布告示,凡是进行钱币兑换的百姓,未来两年的赋税可以下降一成。

为了这一成的赋税,朕相信会有无数百姓趋之若鹜的来兑换。

然后就是全国各地的大小商铺,以及各个士族豪强,朝廷下令,命他们务必主动前来兑换。

且按照兑换的数量,对其家中的商铺赋税进行适当的降低,降低的比例是一成到三成,兑换的越多,比例就越多。

同样,世家豪强的田地税收也可以跟着下降一成,促使这些人将家中的存币进行上缴兑换。

而兑换给他们的,可以不用全是大燕通宝,可以一部分换成金元宝,一部分换成银元宝,最后一部分才是通宝币。

这样一来,可以将市面上的五铢钱铜币收归国库,消除铜币数量泛滥的情况,还可以将金银元宝流通出去。

久而久之,大燕市面上流通的铜币数量变少,慢慢的,铜币的购买力自然就会稳步提升。

十年内,铜币的价值回归到桓帝时期轻而易举,甚至价值更高也有可能。”

听到武靖的解释,众人的眉头慢慢舒展开,显然也是认同武靖所说的策略。

武靖看着几位重臣的神色,自然也明白自己所想的策略可以施行,而且效果必然显着。

“除了以上这些以外,其实还有一个更好的办法,可以让百姓们更加积极的兑换钱币,这个方法咱们稍后再谈。

接下来,咱们商议一下关于大燕最新赋税政策一事。”

说完,武靖看了看庞统,示意他开始解释。

庞统行了一礼,随后朝着身后的官员行了一礼,这才开始解释道:“我大燕的赋税政策,暂时依旧是沿用汉朝时期的旧制。

此种政策弊端颇多,虽然表面上来看,这田税只有三十兑一,百姓们似乎税负不重,人人都能负担得起。

但问题是,户税、人丁税却极重!

户税每年两百钱,成年男子还要缴纳三百钱的更税,且残疾者都不能免除。

一岁到十四岁的孩童,还需要缴纳二十多钱的口税,十五岁以上的成年人还需要缴纳一百二十钱的算税,且商贾跟奴婢加倍收取。

还有三十岁以下,没有成婚的女子要另外收取一份赋税。

最后,甚至还有一份献税,是专门献给皇帝的赋税。

这还只是常年固定的赋税,一些临时征讨的赋税那就更多了,数不胜数。

诸位之中,很多都是前朝老臣,应该知道灵帝时期,百姓们过的是何种悲惨的日子,对于赋税自然也是知之甚详。

我大燕立国以来,一向以爱民如子着称,各类赋税大大降低。

可是归根结底,我朝的赋税政策依旧是沿用的汉朝,哪怕降低了一些,可是各类苛捐杂税依旧压得百姓喘不过气来。

下官与陛下经过长久商议,最后想出了一个最适用于我大燕的赋税政策,还望诸位同僚能够一起集思广益,将此赋税政策加以完善,最后得以实施。”

说完,庞统顿了顿,斟酌了一下话术之后,这才继续说道:“首先就是田税,前朝为何田税很低?说白了,其实就是因为各类苛捐杂税很高,所以不需要太高的田税,此乃其一。

其二,就是世家大族以及各地豪强掌控大量的国家田地,而普通百姓所掌控的田地反而不多。

对于那些掌控着大量田产的家族来说,田税越低,对他们的利益就越高。

而所谓的苛捐杂税,在那些世家豪强的眼中,不过就是九牛一毛罢了,根本就无关痛痒。

反而是普通百姓,虽然家中有几亩田地过活,可是收成却并不是很高。

扣除田税、以及各类苛捐杂税之后,每年剩下的根本就不多,差不多也就足够一年生存罢了。

一旦遇到灾年,导致颗粒无收,每年的税负却还要继续上缴。

只需要一年的时间,就可以将一家普通的农户,变成无地可种的佃农。

至于那些佃农,就更加悲惨,不仅田税要他们承担,而且每年的收成还要拿出很大一部分上交给主家,剩下的那点粮食,甚至还不够上交赋税的。

久而久之,因为交不起各种赋税的百姓越来越多,那些士族豪强的田地也就越来越多。

同样,成为他们麾下的佃农人数也就越来越多,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士族豪强田地众多,且有很多一部分隐瞒不报,根本就不曾缴纳赋税。

百姓没有田地耕种,却要承担一系列的苛捐杂税,日子过得越来越穷苦。

佃户更是食不果腹,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

如此长久下去,最后的结果是什么?那必然就是如同黄巾之乱那样的农民起义!

为何会有黄巾之乱?百姓们真的愿意造反吗?不全都是一些活不下去的穷苦百姓,走投无路才会做出如此选择吗?

但凡他们家中有几亩薄田,每顿能够吃上一碗稀粥,又有谁会去造反!”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