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石三凑过来笑着说道。
“没问你!”萧誉瞪了石三一眼。
“他说的没错。”铁捕头有些不喜萧誉的作风,牛个啥呀,刚才还不是我们这些捕快帮你的?
“你们查什么案?”萧誉有点多管闲事了。
“恕卑职无法相告。”铁捕头紧守规矩,没有透漏分毫。
“哦,那宋押司怎么不来?”萧誉进一步问道,眸子中有异样的火苗在闪烁。
“宋押司去了……哦,在县衙里。”石三刚想说出宋淮安的去处,被铁捕头瞪了一眼,又把话咽了回去。
“算了,反正早晚要找他。”萧誉说完话锋一转道:“这冯令史本官要带走,你们不会不给吧?”
“恕难从命。”铁捕头心说,这人是我们先抓到的,凭什么让您带走。
“知道你会这么说,不过,你们回去之后告诉那小押司,这冯令史可给我看好了,否则,哼。”
萧誉见炮弹都装上车了,冷哼一声,不再理会铁捕头等人,率先出了院子,吩咐外面把手的锦衣卫,等刑部的人过来之后再离开。
既然冯府与前朝余孽有勾结,那么这府里的所有人都得打入大牢,不过这种事情,萧誉就懒得去管了,只吩咐锦衣卫配合一下刑部就行。
“铁大哥,这小子是不是跟宋押司有过节?”
石三在回县衙的路上,忍不住问道。cizi.org 永恒小说网
“不知道的就不要问。”铁捕头告诫道。
“嘿嘿,这一次,真是凶险啊,好在缉拿了这些人。”
三泰心有余悸。
“宋押司真神人也。”石三由衷赞叹道。
这次铁捕头和三泰倒是一致认同。
而此时,他们口中的宋淮安正骑着小红马,哒哒来到了江阴县境内。
江阴县的位置比较特殊,处在安抚河和沧浪江夹角的冲积平原上,面积比沛县要大,人口也是沛县一倍以上。
因此,县衙机构人员配置比较齐全,县令,县丞,县尉,主薄,典吏,捕头等等,总之是五脏俱全,属于大梁国标准县置。
威武!
县衙光明正大,大堂之上,两班衙役,手中杀威棒点着地面,发出一阵齐齐的哒哒声。
高堂之上,端坐着江阴县知县正尔泰,下方,两侧坐着县丞何首年,县尉千云舟与主薄富大龙。
此时,堂中,一个身材纤弱的妇人正跪在地上抽抽泣泣,妇人左侧站着两个人。
一个是本县大富商杨万贯,一个是杨万贯的妻子杨柳氏。
这杨柳氏怀中还抱着个瘦瘦的孩童,在杀威棒声中,吓得哇哇大叫。
因牵扯到本县富商,所以此案由知县,县丞、县尉一同审理,显得极为重视。
这是开门审案,外面围着不少看热闹的百姓,宋淮安将小红马拴在县衙门前的拴马石上,信步走了过来。
拨开挡在面前的百姓,宋淮安慢慢往里面挤,能看到堂内情形时,宋淮安停下,抱着胳膊,注目观瞧,
心说:怎么这么巧,刚来江阴县就碰见审案,且先看一会也无妨,左右县丞何首年正在审案,没空接见。
啪。
知县一拍惊堂木,冲着那名哭哭啼啼的妇人,呵斥道:“汝既已被休,何故还回来抢夺人家孩儿,还不从实招来。”
“青天大老爷,民妇并未撒谎,那孩儿确是民妇所生。”
妇人说罢,咚咚叩头,额头上,登时出现一团血印,模样十分凄惨。
“民妇翠兰,汝有何凭证说那孩儿是你所生?”知县面色阴沉。
这种案子,本来不必开堂公审,奈何这民妇击了鸣冤鼓,按照大梁律,申告人敲响鸣冤鼓,各州府县衙必须第一时间公开审理。
敲鸣冤鼓者,大都是有冤屈而无银写供状之人。
鸣冤鼓乃大梁建国太祖武圣皇帝,为民间底层百姓开辟的一条伸冤通道。
“为民妇接生的王婆可作证,另外,杨府里的丫鬟浣碧也可作证。”民妇回忆道。
“哼,大人明察,这刁妇满口胡言,那接生王婆去年已逝,我府里也从未有什么丫鬟叫浣碧的,请大人明察,速判此妇诬告之罪。”
大富商杨万贯说话前,正要跪下,知县一拂袍袖,意思不用下跪回话。
这是大梁国纳税大户的特权之一,见知县可不必下跪。
“回禀大人,此妇当初与府里下人私通,被我夫君当场捉住,想来,此毒妇被休之后,遭世人唾娶,无柴米来源,复来我家,讹诈银两,我夫不从,她便生此毒计,要谋我孩儿,请大人明鉴。”
抱着孩儿的杨柳氏,身段窈窕,绸缎锦衣,云鬓插珠钗,皓腕带翡翠,端的一个华贵美妇人。
宋淮安看在眼里,觉得此贵妇真能跟嫂嫂有一拼,不过,就是性情乖张,完全不似嫂嫂端庄磊落。
宋淮安竟在心里对比上了。
“民妇翠兰,他二人之辩词,汝可认否?”这时,县丞何首年说话了。
“回大人,他们简直一派胡言。”
那名叫翠兰的妇人,矢口否认。
宋淮安又把目光放在了民妇翠兰身上。
只见此妇,容貌端的清容秀丽,看年岁左不过三十上下,一身粗布衣衫,虽是粗陋,可还算洁净,一双杏眼含泪,颇有几分楚楚之色。
啪!
知县拿起惊堂木,重重拍下,站起身,点指民妇翠兰:“汝一无人证,二无物证,全凭一张嘴胡诌,本官岂能信你!去吧,本官念你生活不易,就不打汝板子了。”
说完,知县就准备退堂。
民妇翠兰满脸哀伤,放声痛苦,一哭她命运多舛,二哭她那未曾谋面的孩儿就要因病殒命。
就在知县大人将要步入后堂之际,就在杨柳氏得意满怀之时。
翠兰那瘦弱的身躯,忽而爆发出惊涛骇浪:“大人,民妇有冤,民妇宁死不服!纵是老天无眼,民妇定要爬那御街钉板,敲那登闻鼓!”
凄厉而洪亮的喊叫声,令围在县衙门口的百姓顿生可怜之心,纷纷义愤填膺的叫喊:“请知县老爷明鉴,请知县老爷明鉴。”
百姓的呼声,又把知县拉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