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第63章

一袋元宝正德皇帝最后还是赏给了王资,王资也将这些金银元宝再一次投入到了自己的宏大计划中。

李东阳回到了自己的府邸后,久坐在书房之中,思索着王资所说的新税法的未来。

李东阳在书房之中对比着老旧的人头税与王资提出的新税法,发现王资提出的新税法并不是全方位都优越于人头税。

例如洪武朝时期,大明的子民刚刚经历过了暴元的苛政,导致人丁稀疏,

此时大明朝上有大量无人耕种的荒废农田,

如果在明初使用王资所说的新税法的话,定然是弊大于利的。

洪武皇帝身为大明的开国君主,他是不能遇见到未来出现的一切情况,

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如今正德元年的大明朝人口定然是远远高于洪武时期的,

可在大明朝的《实录》以及其他记载中,大明朝的人口户数不增反降。

在册人口不增反降只有一个原因——大户人家藏匿人口。

不论在册人口如何,人口总数是确实增加的。

大明的人头税主要是劳役,乡镇里的一些不由小吏世袭的其他杂项工作也是劳役的一部分。

真实人口增加以后,乡镇的规模也会扩大,随之带来的杂项工作也肯定会增多。

问题是随着藏匿人口的大户人家越来越多,大明的在册人口就会一直在减少,

此消彼长之下,大明普通民籍的百姓需要承担的劳役也就越来越多。

这些事情李东阳要比王资更清楚其中关窍,也比王资更明白人丁税与偷税漏税可能会导致大明朝的灭亡。

在李东阳的视角之中,王资提出的这个新税法只有一个缺憾,

那就是王资没有考虑到地方会如何阻挠这个新税法。

王资可不是没有考虑过地方的阻挠。

王资是考虑过地方会拼命抵抗后,才特意给正德皇帝提出这种新税法。

就如同王资还是普通大学生时,经历过的各种奇葩的“惠民”政策,

这些政策从来没有真正的惠及大众,却一直长盛不衰,

其根本原因就是这些“惠民”政策的的确确的“惠”了一部分民,

这些政策从推出的那一刻起,就不是为所有民众而设立的。

而且这些政策从推广之初,就开始辅于各种各样的惠民宣传,让普罗大众都以为这些政策能惠及自己。

这些政策在被普罗大众的支持时,却充分体现了一个道理——

在人之上的人,不把别人当人。

在人之下的人,却把自己当人。

如果这些大众真的意识到自己只是被压迫的数字,而不是想当然的将自己视为一个人,这些政策就根本无法推广。

受过强制义务的现代人都无法对抗当权者的各种名为惠民实为剥削的政策,大明朝的百姓又拿什么对抗当权者剥削自己呢?

大明的百姓没有对抗当权者剥削的能力的同时,也代表他们没有支持正德皇帝推行新法的能力。

正德皇帝想要推行这个由王资提出的新税法,就必须依靠自己那微不足道的名望与屈指可数的实权。

李东阳认为,如果这个新税法的推广是在洪武时期或者永乐时期,一定可以畅通无阻的推行下去,

因为那两个皇帝的时期大明朝才刚刚成立,并没有什么富人,而现在的正德时期,大明朝已经成为了一个藏富于“民”的好时代。

华夏自古以来,有一个长达几千年的惯例——富人不纳税,穷人猛被割。

而任何一个朝代的初期,富人都是较少的,等到朝代的中后期,富人的规模就会越来越大。

这是任何法律法规以及制度都无法避免的历史宿命,

法律法规以及制度终究是人在使用、人在监督、人在掌控,

当权者为了自己以及后人能尽可能的积累财富,一定会想方设法的寻找制度的漏洞,借此来积累财富。

至于富人中可不可能有依靠自己聪明才智与勤劳奋斗来赚取财产的?

理想的社会资源分配中,一个人生产力占社会总生产的比重,应该等同于他能分配到的社会资源。

何等的聪明才智与勤劳奋斗,能让一个人所掌控的社会资源是他自己对社会贡献的生产力的数万倍?

如果这个只是依靠制度的漏洞来一夜暴富,其实也不会对社会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

他的子孙迟早会因为能力的不足而将这笔财富归还于社会。

可问题是依靠制度漏洞一夜暴富之人,他们要依靠自己的财富与能力,建立起新的明面上的制度或者暗面中的潜规则。

他们希望他们设立的新规则,能让自己的子孙世世代代立于夜夜暴富的位置上。

正如同当初王资对正德皇帝提出的大饼论的分饼问题一样,随着时代的推演,百姓被一步步的收割手中的饼,

到最后手中无饼、走投无路的人民该怎么办呢?

正德皇帝的决策是推广王资的新税法,借此来削弱大明富人依靠自己对制度漏洞穷人的压榨。

李东阳并不是很看好正德皇帝与王资的这种新税法能顺利推广下去。

但李东阳还是打算尽自己可能,最起码在法规制度合理性方面帮助王资完善这新税法。

正德元年、

二月十五日、

在几日前,正德皇帝特意放出消息,取消这一天的早朝,改为一次大朝。

大朝对礼节方面的讲究就比普通的早朝多了很多,

首先是上朝的地点不一定是奉天门,例如这次大朝正德皇帝就将位置定在了乾清宫大殿上,

其次就是服装上面的变化了,正德皇帝与百官们的官服、朝服都与往日不同。

正德皇帝穿上了重大节日与庆典才穿着的衮冕龙袍,

而大臣们也纷纷换上自己家中规格最高的服饰,

能参与进这次大朝的大臣中,很多都是身兼数职的重臣,

不少大臣兼任的职位都是徒有虚名的官职,在大朝之上,身兼虚职的大臣们,就必须身穿职位最高的虚职所对应官服。

例如李东阳就身兼少傅、太子太傅、太子太师、太子少保、光禄大夫、勋柱国这么多的虚职,

李东阳现在在担任的内阁首辅的同时,严格意义上有实权的官职就只有正五品的华盖殿大学士,

李东阳在平日里的早朝中,就可以身穿二品官职服装,或者五品官职服装,

但在这次大朝中,李东阳就必须穿他少博的服装。

李东阳身穿少博华服带领着群臣在刘瑾的引导下,进入了举行大朝的乾清宫,

在诸位大臣行径到他们的位置上后,刘瑾再用他的公鸭嗓喊道:“皇帝驾到。”

这时等候许久的正德皇帝就进入了乾清宫大殿,走向自己的龙椅。

待正德皇帝在龙椅上以正坐姿势坐定后,群臣就要向正德皇帝行五拜三叩首的大礼了。

大臣们在李东阳的带领下,先是行揖礼,紧接着就是齐刷刷的跪倒在台下,对着正德皇帝拜了五下,

前四拜群臣都是用拜手稽首,每一拜还起身行揖礼,等到第五拜下拜后,群臣用头触地三次,

直到三次叩首结束后,这五拜三叩首的大礼才算完成。

群臣礼毕后,正德皇帝也要用正坐之姿为基础,向百官拜上一拜。

双方完成繁琐的礼节后,大朝就能正式开始了。

整个乾清宫之内,除了正德皇帝、刘瑾以及李东阳之外,没有人知道正德皇帝此次大朝有何目的。

至于提出新税法的王资,以要好好规划如何使用一百八十万两新资金为由,没有参与这次大朝。

正德皇帝知道王资这都是借口,王资那个货的真实情况是根本起不来这么早。

让王资在巳时四刻(上午十点)之前起床,无异于杀了王资。

正德皇帝也放纵了王资这贪睡的习性。

大朝正式开启后,群臣们就要开始各抒己见了。

与早朝上大差不差,现如今因为刘瑾一党的做大与李东阳的刻意放纵下,

朝堂上的群臣已经从弘治朝那样齐心协力的样子逐渐转变成了明末党争的雏形。

大朝上也不例外,群臣们依旧是开始攻讦他人为主,发表政见为辅。

对于他人提出的政见,群臣们也不第一时间分析这件事的利弊,只是一味的根基对方是否与自己一党而决定支持或诋毁。

正德皇帝也早就习惯了这样的朝堂。

在正德皇帝眼中,互相攻伐的朝堂,总比团结一心的朝堂更安全。

对于每一个争论的论题,正德皇帝都适当的给予自己的点评,

在正德皇帝真正想听到的议题出现之前,基本上没有在大朝上就能确立下的事情。

众人不知道争论了多久后,工部的一名侍郎走了出来,对着正德皇帝上奏道:

“启禀陛下,自立春以来,各地均先后进入春耕。”

“然各地的水利建设、农具生产等环节,均出现了人力不足的现象。”

“望陛下恩准各地官员,扩大其可自主征役的规模。”

大明朝为了防止各地官员过度的强征百姓,各地官员能发布的劳役是有一定限额的,

如果一州一地的长官想自己在当地修一个谷仓,那肯定是不需要上报给京师的,

但如果当地长官想修建京杭大运河,那肯定要京师的批准了。

除非紧急情况或皇帝特许外,非边境的各地官员对征召劳役方面的权力实际上是很小的。

而现在大明朝面临在册人口越来越少、真实人口越来越多的窘迫现状,

各地的水利、农具等其他劳役需要的人口肯定越来越多了,

这名工部侍郎自己就发现,在自己工部的那点权力下可支配的劳役名额,根本不足以满足工部的生产需求,

所以这名工部侍郎在工部尚书——曾鉴的提前叮嘱下,于这次大朝上提出了增加官员自主征召劳役额度的提案。

就在这名工部侍郎的话刚刚结束,一名吏部的侍郎就站了出来,面色不善的说道:

“自洪武皇帝以来,我朝鲜有因战争之外的理由增加劳役之举。”

“各地人口均为定数,增加的劳役最终都会由百姓承担。”

“我朝自洪武皇帝以来,人口不断锐减,可各地劳役内容却没有减少,”

“按照目前的征召劳役的规定,大明朝的百姓已经一代比一代人的劳役重了。”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陛下还要纵容各地官员随意征召劳役的话,我朝早晚会因为过度征役而导致民心尽失。”

“陛下,此人提出方法不单单不能解决劳役不足问题,甚至可能会导致大明朝在地方积攒民怨。”

“臣以为此人心怀不轨,当诛!”

吏部是焦芳的天下,也是刘瑾的天下,

这吏部侍郎在没有任何人的指示下,就按照“惯例”攻击起了工部侍郎提出的方案。

“可人口不足也不能阻碍各地正常进行的修缮水利等基础工建,否则因为水利设施损……”又一名大臣站了出来,开始反驳吏部侍郎的话。

“臣以为当扩!”

“臣以为万万不可!”

“……”

很快,这项提案也像之前的提案一样,引起了如同菜市场一样的激烈争论。

众人在各抒己见后,也都基本上完成了对这个议题的站队行为,然后众臣就一同等待正德皇帝对这件事的看法。

“朕想知道,现如今大明鱼鳞图上的每一片土地,都在进行耕种吗?”正德皇帝向群臣问道。

“回禀陛下,大明除边疆地区有被暴元余孽破坏所导致的废田之外,其余田地均在去年进行了正常的纳税。”户部侍郎站了出来,回答着正德皇帝。“由此可见,大明绝大多数的土地都在进行正常的耕种行为。”

正德皇帝等的就是这句话,正德皇帝对群臣说道:

“朕以为,在农田水利建设的劳役征召中,如果按照旧法征召,”

“那么家中十亩良田的人,是不是就比家中百亩良田的人吃亏呢?”

“大家都是修水利设施,在修的时候是家家户户均摊。”

——————

感谢不良帅打赏的100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