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漕运改革

当白莲教徒在密谋作乱之时,漕运总兵衙门里依旧是灯火通明,笑语不断。

酒宴已经开始,诸人面前的食案上早已摆满了美酒佳肴,陈瑄自然是高坐上首,张忠与阮安分坐左右。

“淮安此间最有名的,唤作全鳝席,能用鳝鱼做出各种菜色,足可摆满一席。这道软兜长鱼,是掐出笔杆青小鳝的脊背肉,旺火烹油,片刻即成,既得其熟香,又留其鲜嫩,两位竟然来到淮安便不可不品尝一番。”陈瑄用筷指了指食案上的软兜长鱼笑道。

“平江伯都如此盛赞,我等自然要好好尝一尝的。”张忠闻言笑道。

随即张忠举筷就夹了一条软兜长鱼,见其鳝脊软软的两头垂下,果然如一条软兜。

张忠缓缓将软兜长鱼送入口中,这东西一入口,真是滑嫩无比,好似自行往嗓子眼里钻似的,再细细一嚼,油香四溢,顺着齿缝与舌根散逸开来,四肢百骸顿时皆沉浸在欢愉之中。

“绝了,果真是难得的美味。”张忠吃完后,放下筷子赞叹道。

“永春伯喜欢便好。”陈瑄见张忠吃得兴起也是颇为高兴。

“平江伯,自从你修了清江浦后,漕船从宝应县北上,可以直接沿清江浦入淮,一不用陆路转运之劳,二不必盘坝之苦,此乃利国利民之事,可我今日为何看见漕船又开始走里运河入淮了,运河两岸的纤夫何等辛劳呀!”正当场中气氛渐入佳境时,阮安终于还是问出了心中的疑惑。

张忠闻言也是收敛了笑意,他其实对此事也是有所疑虑。

“哎!”

“我又何尝想如此,当年我正是不忍民夫盘坝之苦,又因此误了农时,方才一力向太宗皇帝谏言修了清江浦。”陈瑄叹气道。

“那又是为何呢?”阮安皱了皱眉愈发不解道。

“黄河侵淮,泥沙把清江浦给搞淤塞了,我们得赶在六月放水之前,清理河道。清江浦封了河,漕船便只能改道走里运河了,而要走里运河,就得过五坝,便需要盘坝了,这是免不了的。”陈瑄苦笑道。

“原来如此。”阮安对水利也是颇为了解,闻言微微颔首不及。

“虽说如此,但我今日看运河两岸的纤夫实在辛苦,多年停了的劳役又开始了,那些纤夫自然心中有怨气的,还望平江伯能约束好下面督纤的孔目,让他们善待纤夫,不然我恐这股民怨会被宵小之辈利用了,若是引起动乱那便得不偿失了。”张忠诚恳说道。

“永春伯所言有理,我会吩咐下去的。”陈瑄闻言思忖片刻后颔首道。

随即陈瑄又苦笑道“我这漕运总兵官管理十二万运军领驾、沿途九省相关理漕官吏、闸坝厂港等诸事宜,可谓事物繁忙,对于那些督纤的孔目说实在的平日里的确是疏于管教了。”

“这个我自然明白。”张忠闻言讪笑道。

“今年的漕运还顺利吗?漕粮是否已经运送抵达京师了。”阮安将话题再次转到漕运上。

“如今漕运采用的是支运法虽然比起以前的海陆兼运强了不少却依旧存在诸多问题。”陈瑄皱眉说道。

“漕粮不是走运河吗?怎么还能海运?”张忠闻言诧异问道。

“永春伯以前没有接触过漕运,不了解也是正常的。”陈瑄闻言耐心解释道“本朝建国之初,经过元朝末年的动乱,运河已经荒废,太祖皇帝建都南京,依靠江南,便能够满足朝廷所需,当时南粮北运也多是支援北方边疆与辽东卫所军队,所以一开始实行的是海运。”

张忠闻言微微颔首。

陈瑄见状继续说道“等到太宗皇帝即位后,在永乐初年定下了海陆兼运制度,命令江南粮食一由海运,一由淮、黄,陆运赴卫河,入通州。”

“但是海陆兼运成本较高,海运多风涛之险,陆挽颇为艰苦。”

“后来太宗皇帝有意迁都,便采纳济宁州同知潘叔正建议,命令工部尚书宋礼等人赴山东疏浚会通河,直到永乐十三后,漕运贯通,便废了海陆兼运,南粮北运依托于漕运。”

“是呀!正是因为如此这一条漕河才显得至关重要,正所谓漕运为国家命脉攸关,三月不至,则君相忧,六月不至,则都人啼,一年不至,则国有不可言者。”阮安听陈瑄说道此处方才感慨说道。

“我记得支运法不是你向朝廷建议的吗?为何如今又说此法不妥。”阮安疑惑道。

“哎!”

“我也是思虑不周,等此法实行之后方才发现弊端。”陈瑄苦笑道。

张忠听闻眼前两人谈起支运法,不由想起前世在书上看到的相关介绍。

所谓的支运法便是按照规定,南直隶苏、松、常及浙江杭、嘉、湖等府以及江西、湖广等地应纳漕粮,由民运至淮安常盈仓交收,镇江、庐凤、淮扬等地应纳漕粮运至徐州广德仓交收,徐州并山东兖州等府漕粮运至济宁仓交收。

然后,分别派遣官军就近挽运漕粮,“自淮至徐以浙、直军,自徐至德以京卫军,自德至通以山东、河南军”。

这种由运河沿线官军以次递相转运漕粮的方法,就是“支运”,每年运输四次,可运粮300余万石。

“具体有什么弊端?”阮安继续问道。

“漕粮支运法施行后,与原来海运和水陆兼运相比,既无海运之险,又无陆挽之劳,这的确很好,但是此法加重了百姓的负担。”陈瑄神色复杂道:

“就比如苏、松、嘉、湖等地原有100万石漕粮运往附近的太仓以备海运,而支运法的推行取消了海运,这些漕粮便要全数运至淮安交纳,由于路程遥远,百姓多辛劳,而且往往因为要运粮而耽误了农时。”

“你既然发现了弊端,那么可想出解决之法了?”阮安肃然问道。

“还没有。”陈瑄一摊手苦笑道。

张忠闻言不由心中嘀咕“我记得支运法之后是有兑运与长运的。”

“这个我倒是有个粗略的想法,平江伯听后可以指教一番。”张忠笑道。

陈瑄与阮安闻言诧异的看了过来,他们心中是不相信张忠能有什么好办法的,但是张忠毕竟是个伯爷,好心提意见,他们也不能太落张忠的面子。

想到此处陈瑄勉强笑道“愿听永春伯高见。”

张忠闻言失笑道“我的办法便是兑运,这兑运之法就是指南直隶、江苏、浙江、湖广等地的百姓,不必专门去指定的粮仓缴纳,改为就近兑换给卫所的官军,然后由官军运转到京师,但是依据路程的远近,需要给卫所的官军以耗米充作路费。”

“妙呀!”陈瑄闻言思忖片刻后抚掌赞道“如此一来不仅减轻了百姓的负担,而且运军亦有额外的收入,要知道支运时运军除例给月粮和微赏宝钞外,没有额外收入,因此积极性不高,我之前一直苦恼这个问题,没想到如此简单便被永春伯给解决了。”

“平江伯过奖了。”张忠闻言不好意思的笑道。

“平江伯不用如此吃惊,我与永春伯认识越久,便发现他常常能想出天马行空的办法,常做常人不可为之事。”阮安在一旁微笑道。

张忠闻言心中嘀咕“这波彩虹屁,我的确很受用,难怪那些上位者喜欢听下属的溜须拍马。”

“我不能太飘了。”张忠按下心中的躁动,沉吟片刻后继续说道“其实等到兑运法成熟后还可以转为长运。”

“何为长运?”陈瑄闻言眼中精光一闪连忙问道。

“这长运便是江北漕运官军南渡长江,赴江南各地水次交兑。这样可以免去江南各地粮户原来雇船过长江交兑漕粮的麻烦,而只需农户除了付给运军路费耗米外,再付一笔过江之费。”张忠解释道。

“见过永春伯后我方知这世上真的有天授之人呀!不然永春伯为何能想出如此好办法。”陈瑄闻言连连感慨道。

张忠也只能微笑以对了,他也不能告诉对方,你若是个挂逼,你也行。

“陛下采用奏折制度后,我有幸能上奏折,此次关于漕运的改革,关乎朝廷命脉,陛下若是知道了新的漕运办法定会龙颜大悦,此次多是永春伯的功劳,我想请永春伯与我联名上奏此事,以褒奖伯爷的功劳。”陈瑄诚恳说道。

“这个就多谢平江伯了。”能有功劳领何乐不为了,张忠闻言也不矫情,笑道。

“爽快。”陈瑄见张忠应允十分高兴,虽然这办法不是他想的,但是他也能沾光,混些功劳,自然心中也是颇为振奋的。

此后三人不再谈论正事,只是笑闹不断,场中的气氛愈发的热闹起来。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